歐盟服裝貿易又添新壁壘 服裝出口企業需謹慎
“以讓消費者不會因服裝標簽而誤認為產品產自歐盟,而事實上消費者購買了原產于第三國的產品。”近日,歐盟議員以此為由頭,起草了一份建議在歐洲出售的服裝須強制性標注原產國標簽的議案。該議案得到了歐洲議會的投票通過,并將其由最初的一個技術性提案逐漸演變為一個帶有“霸權主義”色彩的政治性提案,擬將該議案作為一個新的法規在對外貿易中強制實施。由此,標簽新規成為目前服裝業界的焦點話題,也是眾服裝企業和紡織媒體關注的對象。
眾所周知,歐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重要地區。自2005年1月1日起,國際上實施了40多年的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配額制度”被徹底取消。從此,全球紡織服裝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
“配額制度”的取消,理論上預示著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實現了一體化,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也徹底擺脫了配額體制的長期困擾,贏得了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貿易空間。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為應對紡織品服裝“后配額時代”的嚴峻挑戰,近幾年來,歐盟也加緊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比如:反傾銷、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以及特別保障措施等。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際貿易范圍的逐漸增大,這些非關稅的新型貿易保護措施也花樣百出,日益增多。因此,隨著“后配額時代”的到來,面對著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更加直接地面對歐盟各種貿易保護措施的考驗。
服裝貿易又添壁壘:歐盟擬強制實施原產國標簽制度
據歐洲議會網站2010年5月18日消息稱:在歐盟出售的服裝須標注原產國標簽應變為強制性措施,以讓消費者不會因服裝標簽而誤認為產品產自歐盟,而事實上消費者購買了原產于第三國的產品。
近日,歐盟議員起草了一份建議在歐洲出售的服裝須強制性標注原產國標簽的議案。該議案在歐洲議會以528票贊同,18票反對,108票棄權而通過。由此,“建議標注原產國標簽”這一最初的帶有技術性質的提案,逐漸演變成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議案,并將作為歐盟一個新的貿易法規出臺,在以后的對外貿易中將被強制實施。
與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這些對原產國("Madein")標簽都有嚴格規定的國家相比,目前歐盟的原產國("Madein")標簽為自愿性,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該標簽的使用主要依據各國現行的國家法律。據了解,目前,在歐盟單一的紡織品服裝銷售市場上共有48類紡織纖維(其中包括18種天然纖維和30種人造纖維),而歐盟現行的紡織品標簽法規僅適用于這48類紡織品名稱的協調和紡織品纖維成分標簽,對原產國標簽并沒有做出強制性規定。
“以讓消費者不會因服裝標簽而誤認為產品產自歐盟,而事實上消費者購買了原產于第三國的產品。”以此為由,為進一步幫助消費者明白購物,歐盟議員起草了一份建議在歐洲出售的服裝須強制性標注原產國標簽的議案。并且針對這一議案,歐洲議會對其委員會也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其具體內容為:“要求委員會在兩年內提出一份報告和一份關于促進在歐盟范圍內實施新標簽要求的立法提案(若有必要),該報告應包括檢查護理標簽(現在為自愿性)、服裝和鞋類尺寸、健康和安全警告(易燃性、可能過敏物質)和社會標簽的協調要求等。”由此可見,歐盟議會對標注原產國標簽議案的重視和強制實施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