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壓力下服鞋企等要學會“進口”
在一片“日子難過”的嘆聲中,出口企業究竟是怎樣一種處境?本報記者逐一走訪了廣州的制鞋、服裝、造船、汽車等行業,調查發現:對于出口型企業而言,它們承受著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多重成本壓力,卻很難提高產品出廠價,為了獲得生存空間,企業只有通過不斷減少市場出口量來保持僅剩的利潤。關閉?搬遷?還是轉型?成為了大大小小出口型企業的普遍思量。而受此影響,大量依附在加工貿易出口企業周邊的鄉村餐飲、出租經濟開始減少,日漸冷清。
制鞋業 多重成本高漲出口面臨萎縮
汽車從廣州南沙港快速拐入番禺區欖核鎮內的廣珠東線,沿途10多公里經過平穩、九比、沙角、雁沙村,工廠以往生產的景象不再,公路兩旁的廠房大門空置或緊鎖大門,偶爾進出廠房的幾個工人,讓閑置的廠房顯得更為冷清。
再前行10多分鐘車程,就是廣州最大制鞋廠―――創信鞋業。“創信的利潤在不斷受擠壓,大部分鞋廠的承受力達到了臨界點。”吳振昌―――這位如今仍擁有16000多名員工的臺商老板,坦言壓力前所未有。
吳振昌為筆者算了一筆利潤持續減少的賬:今年與去年相比,人民幣升值累計約6%,這對業務用美元交易的企業來說,是直接的成本上漲;電費漲了10%左右;工人工資年薪增加了10%,工人社保基準提高了10%。這些比例折算成具體的數字,相當于企業利潤的近半。
大企業由于自有資金多,可以內部吸收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因此,與廣州大多數傳統的制鞋、服裝企業相比,創信的情況相對較好。然而,在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大量“三來一補”、傳統中小型出口企業在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背景下,由于需要應付土地、房租、勞動力等不斷增長的龐大開支,處境已舉步維艱。
不僅如此,企業成本大幅上漲還要承受成本難以轉嫁的現實。隨著中國周邊國家地區更為低廉加工成本地的出現,企業一旦上調產品出廠價,就會遭到采購商選擇其他而帶來的出口量萎縮。
廣州生基鞋業是一家規模相對較小的鞋廠,其總經理楊軍生坦言,為了應對原料漲價和各種成本上漲的壓力,企業只能通過提高售價的方式來應對,但提價之后卻面臨著市場萎縮。數據顯示,上半年,廣州市進出口總額增長雙雙減速。其中出口增速回落8.1個百分點。
利潤空間和出口市場的兩頭擠壓,給大量出口型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受挫。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廣州第二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打破了連續六個季度兩大綜合指數同是高度景氣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