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布局·謀變——中國服企:拓展海外之路不宜一哄而上
“Prada歧視中國人!”
皮爾卡丹“一女二嫁”的余音未散,又傳出“中國民企收購Prada遇阻”的消息。一時間,“Prada歧視中國企業”、“涉嫌幕后操縱”等各種說法不絕于耳。跨國并購的話題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眾多中國服裝企業都在拓展海外之路,而“收購品牌”就像是“借雞生蛋”,大大縮減了中國服裝原創品牌所需的時間和成本,確實是一種捷徑。但同時,這種方式也暴露出許多不確定性。因此,似不宜一哄而上。
“如果一種商品連沃爾瑪都沒有,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它。” 生活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門羅市的華萊士太太不經意間說出的這句話,簡直可以用作沃爾瑪的廣告詞。
和許多美國家庭一樣,華萊士太太家里的日用品大多是Made in China,然而,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情況將有所改變,隨著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增大,沃爾瑪無疑會縮減其中國供應商數量,轉而向其他制造成本更低的國家采購。
2010年6月19日,在重重壓力之下,中國宣布將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這次匯率改革讓人們擔心,人民幣將可能小幅升值,中國一些低利潤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將會面臨迅速下滑的局面。其中,服裝和鞋類出口將會是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
同時,之前受到重創的中國服裝產業正在慢慢復蘇,期間,一些區域品牌經歷了再次洗牌,風光不再。
剛剛走出金融危機風暴眼的珠三角企業,已經開始抱團拓展內銷,尋找新的突破口。只是,做慣了加工的企業,一下子轉作內銷,不能不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而在國際市場,則應該遵守游戲規則,比如面對俄羅斯市場,就應該從灰色清關逐步轉為白色清關,回歸正常發展之路。
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重新布局并提升中國服裝產業鏈。一方面,剝離制造環節,轉移到中西部乃至東南亞國家;另一方面,現有的一線服裝企業,要“向上走”,而不能僅僅滿足于低端制造。
說到中國時尚產業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目前,我們主要還是“制造者”、“追隨者”、“模仿者”,要想引領時尚,還需假以時日。
在全球供應體系中同樣如此。以往,在全球供應鏈中,少有中國供應商參與其間,而今,這種局面逐漸有所改觀。一些有遠見,有實力的企業已經開始在國際層面參與供應鏈構建,形式不拘,或者收購,或者開店,都開始了卓有成效的試水之旅。同時,中國品牌企業也已經開始與世界水平的設計人才接軌,或者直接把設計中心設到意大利。
所有這些,不值得夸耀,但令人欣喜。
再接續前文“借雞生蛋”的話題。
“借雞生蛋”沒有錯,不過,如果只是把蛋直接賣掉換錢,然后隨意揮霍掉,就沒有意義了。
應該用母雞生下的蛋,自己孵化出一批小雞,并把它們養大。
在撫養的過程中,學習怎樣給小雞防病治病,喂食喂水,防雨保暖,讓它們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才能“雞生蛋,蛋孵雞”,生生不息。
做服裝,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