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步入新軌道
省委九屆十次全委會作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部署后,一場凝心聚力、積極作為,科學務實、奮力突破的轉調攻堅戰在齊魯大地全面打響。傳統產業高端提升、新興產業培植壯大、統籌城鄉一體布局、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全面建設,全省加快轉型、跨越發展的鼓點催人奮進,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實踐有聲有色。
在全省轉方式調結構現場會召開前夕,大眾報業集團所屬8家主要媒體組成聯合采訪團,分赴全省各地,訪企業,看項目,探亮點,聽民聲。自今日起,本報推出亮點探訪系列報道,挖掘各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動作、新探索、好經驗、好做法,再現各地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壯美畫卷。我們相信,一幕幕產業轉調大戲的紛呈上演,必將調出山東產業發展新空間,轉出山東經濟發展新優勢。
打贏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場硬仗,力促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及轉型升級是關鍵。深入全省采訪,記者真切感受到,各地找準“轉調”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積極主動培植壯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不遺余力再造傳統產業新優勢,強力推動產業結構從“低”到“高”,由“大”到“強”,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品牌化、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帶動全省經濟邁向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新軌道。
高端提升:傳統產業再爆活力
桓臺縣石膏生產工人羅章偉依然記得,1年前他所在的石膏生產場地斑駁陸離,粉塵飛揚,1年后的 9月25日,他身穿白大褂走進了淄博嘉澤納米材料有限公司試生產車間。工作人員介紹,淄博嘉澤納米材料公司是國家863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該項目通過膜分散技術,將一般屬性的石膏變成了納米級材料,成為可參與下游產品反應與合成的新材料,產品附加值由每噸三四百元變成了上萬元。
普通石膏搖身變作納米新材料,是山東老工業基地淄博改造傳統產業的縮影。記者了解到,在淄博市的工業產業體系中,傳統工業占比高達80%以上。市委書記劉慧晏認為,傳統工業與現代工業的區別,并不決定于產業屬性,而體現在工藝水平、技術標準和設備的先進性上。
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從2007 年開始,淄博市每年投入300億元以上,大力引進先進工藝和設備,全方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將材料、機電、冶金、紡織等傳統產業“更新、改造、提升了一遍”。今年,僅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節能新材料等產業,銷售收入可突破 1500 億元,淄博由此成為國家級“新材料之都”。
無論材料產業之于淄博、石油化工之于東營、煤炭工業之于濟寧,還是臨港產業之于日照、商貿物流之于臨沂、文化旅游之于泰安……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過程中,如何通過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競爭力,再造產業新優勢,皆為各市謀篇布局的發力點和側重點。
在我省的傳統產業體系中,紡織、造紙、化工、家電、 原材料加工業等占比大,附加值低,競爭乏力,是“轉調”和振興的重中之重。以紡織工業為例,落后產能占了90%還多。在紡織工業結構調整振興中,濟南市依托“宏業”“元首”等紡織品牌,培育壯大了商河紡織產業基地和濟陽服裝產業基地;德州市夏津、陵縣、禹城、樂陵縣建設了四個精紡產業集群;濟寧市甚至打造起國家級紡織新材料生產基地和“如意紡”產業示范基地。據省紡織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全省紡織行業9個子行業全部盈利,產銷量達到 98.7%以上,可以說重塑了一個紡織產品新體系。
高點布局:新興產業潮涌齊魯
9 個月前,坐落于微山縣的山東潤峰集團1兆瓦太陽能電站并網發電的消息,上了央視新聞聯播。9個月后的 9月10日,力諾集團 1.6 兆瓦屋頂太陽能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的新聞,卻只能刊登在當地媒體的版面上。兩則被業內津津樂道的新聞,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省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之勢。
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不到1年,我省招引大唐、華能、華電、國電、國家電網公司、神華集團等能源巨頭,在3000公里海岸線上布局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并在濟南、濰坊、濟寧、聊城、菏澤、臨沂等布局光伏產業和生物質發電項目。同時,還安排12 億元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成投產風力發電裝機8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50萬千瓦、開工建設海洋核電一期工程,全方位拉開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大框架。
依托區位、資源優勢,青島市從科技創新切入海洋生物等新興產業,借助一種寡糖分子技術,成功開發了8種海洋新藥,用于抗病毒、心血管病、抗腫瘤活性、抗糖尿病活性等領域,待全部投產后,每年將形成幾百億乃至上千億元的產值,帶領中國海洋藥物研發生產進入國際前沿。
位于濟南市高新區的浪潮集團,近日研制出國內首臺 32路大型高端服務器,成為“云計算”的核心設備,將引領我國企業集團管控和信息化發展的新方向。東營市通過與美國休斯敦市的戰略合作,高起點進軍石油裝備制造業,帶動先進制造業和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投資近千億元。
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新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我省“轉調”的重要內容,也是各地爭搶后金融危機時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記者采訪發現,高點起步、科學布局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在齊魯大地廣袤的陸域和海域內,已從過去的星星之火,走向迅猛的燎原之勢,帶動山東產業結構全面優化,經濟素質整體提升。
雙向互動:“轉”“調”大戲精彩紛呈
在很多人眼里,日照市既榮獲聯合國人居大獎,又成為山東最大臨港產業區,像是一個悖論。但在市長趙效為看來,“產業,絕不意味著污染;宜居,絕不代表產業空洞化。”據了解,日照市承接世界臨港產業轉移沒有走舊的傳統產業搬家模式,而是按照科學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新趨勢,力求走出一條新興臨港產業之路,形成產業結構優、城市環境佳的特色競爭力。
走馬日照臨港產業區,記者發現,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既是山東最大的外資造紙項目,也是國內漿紙工廠環保投資最多的項目,其工業用水全處理、零排放;日照鋼鐵精品基地既是山東最大的鋼鐵項目,也是國內技術水準最高的項目,其耗能之低、減排水準之高,皆為國際一流。正是因為發展環境優,產業層次高,近3年間,韓國現代威亞汽車發動機、“中”字號糧油企業等“高、大、外”項目紛紛搶灘,一個綿延百公里海岸線、規模達數千億元的新生代臨港產業區在日照拔地而起。
在資源型城市棗莊,僅煤炭、水泥就占了整個產業體系的80% ,嚴重的資源依賴癥留給棗莊的是山東最大的礦區塌陷區、山東最大的礦區棚戶區、抗風險能力最弱的粗放產業。市委書記劉玉祥介紹,通過“轉”賣煤炭資源為發展煤化工業,棗莊市在煤礦廢墟上建起了國內產品最多、規模最大、發展勢頭最好的煤化工產業鏈;通過“關、停、轉”“五小”企業。目前,棗莊的非煤產業已超過70%。
不只如此,作為“ 轉”的重要措施和總抓手,濟寧、威海、煙臺、濱州、青島、東營、濰坊、濟南等城市依靠科技創新,借力與借勢并舉,強力推進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研發與轉化,還催生出大批“行業冠軍”,或獨霸技術,或搶占份額,或領跑行業。威海市威高集團與 10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合力攻關,成為中國醫療器械龍頭企業;濱州市亞光毛巾不僅成為全球利潤最高的毛巾企業,還將總部搬至紐約第五大道,引領世界紡織業。
可以預見,一幕幕恢弘的產業“ 轉調”大戲紛呈上演,必將“調”出山東產業發展新空間,“轉”出山東產業增長新動力,重構山東經濟競爭新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