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荒”考驗縫機業
“人才荒”考驗縫機業作者:王凌云 發布日期:2010-10-11 自去年年底開始,特別是今年二季度以來,隨著市場的迅速好轉,縫企恢復和擴張產能的需求暴漲,用工數量激增,使得“招工難”的浪潮一再沖高,到八、九月份,以往同期相對冷落的人才市場仍火爆異常。企業感嘆,招工難已成常態!
在前不久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開展的一項針對零部件企業發展困擾的調研中,招工難幾乎成了企業的必選項。大部分企業的勞動力缺口為三四成,最多的甚至要招一半的人。零部件企業的開工不足直接影響到整機企業的產量,目前全行業產能僅為2007年的7成左右。招工難問題不僅掣肘行業的復蘇繁榮,在開工不足的情況下優先生產成熟產品的必然選擇也減緩了新產品的開發上市步伐。招來的新人多,更使產品品質難保穩定,為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用工荒,荒什么?
首先荒的是技能人才。
多年來,粗放、低水平、勞動力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決定了中國制造業乃至縫機行業也始終在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廉價勞動力密集型發展模式中徘徊。因此,低水平重復簡單勞動的工種大行其道,受過系統訓練的,掌握熟練技巧、知識的現代技工人才相對短缺。因此,招工難,是招熟練工、技能工難。用工荒,實際上是人才荒。
在企業運用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參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產品技術含量也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調查顯示,目前缺工的職位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機電設備裝配工、維修工方面,整機企業和經銷商都存在著維修工嚴重緊缺的現象,因缺人導致的售后服務糾紛也有增長的趨勢。而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主體,達83.51%,求職者的技能結構總體偏低,素質還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這讓“招工難”、“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而作為目前勞動力主體的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其不斷變化的就業理念,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生活配套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是導致招工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技術人才難招也是一大難題。近年來,行業主要50家骨干企業的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由“十五”末的7%提升到目前的10 %左右。但行業科技基礎依然薄弱,缺乏高水平科技研發人才和高素質的科技創新帶頭人,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級梯次技能人才隊伍。隨著上一代縫紉機人的陸續退休,缺乏系統教育的新一代、新二代或者專業知識不精、或者經驗欠缺,在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時力不從心。
接班難困擾行業未來,如何引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是企業關注的一個熱點。最近,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議頗受關注,而引起這一提議的原因是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p機行業也遭遇了這個問題,零一公司董事長陳啟鴻說,二十年前我去日本企業參觀,看到他們當時工人很欠缺,老板都是白發蒼蒼的。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我們也面臨著這個情況。
人才培養企業消極
7月份,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舉辦了一期高級人才培訓班,在前期調研時企業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但在協會補貼一半費用的情況下,實際參加培訓的反應并不熱烈。為什么,企業不敢、不愿意投入。
在制造業,企業的用人理念與其它行業看好高學歷截然不同,那就是重經驗、重能力。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做任何投入都會計算效益。培養一個人才往往要花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和不菲的培訓費用,而往往員工在成才后會去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在縫機行業,中高級人才跳槽的事并不鮮見,企業間的人才競爭也很激烈。久而久之,企業喜歡拿來就用的人才,拒絕承擔長期培培養人才的費用。在許多招聘啟事上,職位說明都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