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都促進鞋行業向高端產業發展
如今在成都,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在直奔“微笑曲線”兩端,力爭在全域成都范圍內實現產業發展單位資源利用效率最高、貢獻最大,盡快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和支撐作用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
直奔高端產業
中國制鞋業素有“三州一都”之說,“三州”是指沿海的廣州、溫州和泉州,“一都”就是成都了。在全市制鞋業最集中的武侯區,2009年鞋類銷售額達350多億元,是2003年的7倍,其中又以女鞋居多,武侯區因此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授予“中國女鞋之都”的稱號。
然而,記者來到武侯區采訪時發現,這里的鞋廠正在逐步外遷。原來留給制鞋企業蓋廠房的160畝園區,剛剛建成一片26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樓群,這就是集鞋業貿易、產品研發、人才培訓、信息發布和原材料供應為一體的“武侯國際鞋都”。其中,僅“武侯直銷鞋城”就有42000多平方米,入駐廠商已有135家,未來這里將成為西部最大的中高檔成品鞋展示貿易中心。目前,鞋城正積極與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設計機構聯系,商談在此設點,幫助本地企業開發新產品,培訓設計人員。
武侯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里介紹,武侯區鞋業規模雖然不小,但過去多為貼牌生產,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生產一雙高檔女鞋最低只能掙2%的加工費。為改變這一局面,近年來區里根據全市的統一部署,積極引導企業在提高設計能力、培育自有品牌、建立營銷渠道和專賣店上下功夫,向產業高端進軍。經過努力,武侯區制鞋企業已經有了一批叫得響的品牌,如卡美多、艾民兒等。
記者在青白江區巨石集團成都公司生產廠區看到,一個巨大的氧氣罐正在建造。這是全國最先進的窯爐純氧燃燒系統,將徹底解決鍋爐燃燒不充分造成的能源消耗大、廢氣排放多的技術難題。“項目近期就將投入使用,不僅每天可節約5萬立方米天然氣,還可以實現二氧化硫的零排放!”技術人員告訴記者。2009年3月2日,青白江區內最大的企業攀成鋼公司總投資4500萬元的105燒結煙氣脫硫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年可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4500噸左右,年消減煙塵排放200余噸。
在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高端發展的同時,成都還加快打造新能源、電子商務、3G等新興產業的重大基地。該市雙流縣就在短短幾年間把新能源培育成了高端產業。負責此項工作的縣委常委兼新能源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廖維忠告訴記者,從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雙流縣先后與天威新能源、中光電阿波羅、漢能控股、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等企業和機構簽訂協議,引進以光伏、光熱、核能、風能為重點的新能源重大項目28項,協議總投資640.8億元。隨著項目的逐步投產,全縣新能源產業正呈高速發展之勢,今年上半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9.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
傳統鞋業、傳統重工業的脫胎換骨,新能源產業的迅速騰飛,反映出成都產業結構調整的清晰路徑:直奔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