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才荒”——中縫協全面推進行業人才體系建設
胡錦濤主席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今年6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提出了人才隊伍建設主要任務: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破解“人才荒”
中縫協全面推進行業人才體系建設
一直以來,人才缺失,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失已成為制約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整體競爭力和核心技術水平提升的一大瓶頸。近兩年,企業紛紛引進了國外的行業專家、研究人才加以應對,但破解行業“人才荒”仍需要培養大量的本土設計制造、維護修理、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這也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業升級的基礎保障和關鍵。因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一直把提高行業技術人員素質和建設一批復合型職業技能型人才隊伍作為行業培訓工作的重點。
推行技能資格認證
建立人才準入機制
2003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據會議精神,著眼于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協會決定在行業中籌備開展國家職業資格培訓鑒定工作。
為此,協會組織成立了專家組,歷時三年編寫了《縫紉機裝配工》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2005年,中輕聯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設立中國輕工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管理總站,《縫紉機裝配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正式啟動。
5年來,總站先后在上海、江蘇、北京設立了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站,廣州、浙江基地的建設也正在進行中。同時,多次在廣東、浙江等地組織了國家職業技能考評員培訓,完善了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體系。2008年,協會專門制定了《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的五年規劃》,目標是每年的培訓鑒定人數增長100%,5年內實現5000人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8000人參加過職業培訓。到2013年,力爭使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覆蓋到縫制機械制造、使用、營銷、服務等相關領域。
截至目前,全行業累計已有上千人次參加過職業培訓,取得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縫紉機裝配/維修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從業骨干員工共計520人次,其中,中級工369人、高級工112人、技師15人、高級技師16人,行業技能人才隊伍逐步形成,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維護行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搭建技能大賽舞臺
大量人才脫穎而出
2008年12月,經協會批準和備案,一次以“崗位練兵、崗位成材、崗位奉獻”為主題的職工技能競賽在上海培訓基地舉辦,前后共歷時約2個月,上海骨干整機企業一線的技術工人熱烈響應,積極參賽,比賽緊張而激烈,入圍決賽的選手根據名次和有關條件分別被授予相應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
這次比賽的良好效果令協會很受觸動,認為用技能競賽的形式來整合各種資源,不失為一種完善行業技能體系、培養技能人才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能加快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行業內推廣,擴大行業職業資格認證的覆蓋面。2009年5月,經過五個月的緊張籌備,協會發起主辦了全國縫制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這是行業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組織、有規模的全國性大型賽事,為縫紉機維修工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臺,向全社會昭示了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新型人才觀念,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從業人員學技能、比技術的熱情。近500名選手參加了首屆大賽,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大賽在各地掀起了行業學技術、練技能的風氣,有效地推動了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并在服裝等相關行業產生了很大影響。
為了更好的發揮大賽作用,協會改革和完善行業技能競賽組織模式和各項制度,對今年6月開賽的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進行了新的定位和規劃,比賽周期調整為兩年一屆,選拔賽規模由上屆的5個分賽區調整擴大為8大賽區,總決賽選手人數也由上屆的24人增加到48人。
自舉辦以來,大賽所產生的效應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很多現象都讓人驚喜不已。從第一屆大賽開始,越來越多的縫機企業和服裝企業參與到活動中,可以說,借助大賽協會真正找到了縫機行業與服裝行業對接的結合點。維修工參賽的熱情更勝上屆,錯過本地比賽機會的選手甚至遠赴千里趕來參加下一站的比賽,許多去年參賽的選手也來報名,包括決賽中獲勝的選手。他們說,再來參賽一是想取得更好的名次,二是檢驗這一年來自身技能的提高。最可喜的是,職業資格證書已逐步被行業和社會認可,成為維修工技能實力的證明。首屆大賽獲勝的前三名當選為2010年度“全國輕工行業技術能手”,有些選手憑上屆大賽取得的成績當選為當地的勞模。目前,8站選拔賽已進行了4站,報名和參賽人數近400人,可以預見,本屆比賽的規模和影響力將遠超上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