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鏈曲 紡服業供應鏈間的“系統競爭”
身處全球經濟中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一個正在形成的共識是:單打獨斗的“個體競爭時代”已經告一段落,供應鏈之間的“系統競爭”成為了擺在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面前的又一道考題。
【被賤賣的T恤】
時值夏末,第十號臺風“莫蘭蒂”給沿海各地帶來了連續多天的綿綿細雨。盡管如此,在廣東經營著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的梅老板還是起了個大早,趕到她位于當地女裝城的門店。
梅老板的服裝加工廠規模不大,僅有20多名工人,除了自產自銷各式T恤和牛仔褲之外,還不時能接到其他企業的加工訂單。與此同時,她還在當地女裝城二樓開了一個門店。
在她的女裝店里,各種款式的T恤衫價格不一,但最顯眼的就是擺放在門口、批發價僅3.5元一件的短袖女裝T恤。
“這種T恤一般要求最少100件的批量才能拿這么低的價格。如果量再大,3元一件我們也可以批發。”梅老板說道。
正值服裝換季之時,在這座女裝城里還有不少像梅老板一樣的商家在以最低價甩賣著短袖T恤。
與梅老板店面相隔不遠處,舒老板也從事著服裝批發生意。他在鎮上也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除了接下內外貿訂單以外,大多數時候都是廠家直銷批發各式T恤。
“批發200件以上,我可以給你3.8元的價格。”面對詢價的客人,舒老板熱情地招攬著生意。但即便報出如此低的價格,他說他的倉庫里仍然積壓了2萬件這種款式的T恤賣不出去。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里像我們這樣的加工廠多達幾千家,一臺制衣機器一個月就能生產10多萬件T恤,你可以想象競爭有多激烈,價格肯定提不起來。”舒老板表示。
梅老板略顯無奈地算起了一筆賬,去年棉紗價格每噸只有12000多元,現在都2萬多元了。在人工工資和布料成本增加后,再除去稅收、倉儲管理、門店租金等費用,利潤已經相當微薄,批發一件T恤只有幾毛錢的利潤,一件牛仔褲也就賺一兩塊錢。
成本在不斷增長,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一大批服裝生產加工企業卻不能把成本增加的壓力向下游釋放,反而持續被零售商擠壓,并由此陷入產業鏈的困局。
全球資源如何為我所用
陳國強 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近年來,隨著印度、越南等國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迅速,有人甚至認為,他們很快就會超過中國。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片面。因為產業轉移,要建立一個世界工廠的地位,這是一個過程。并且這一過程需要很長的時期,或者說其優勢、效能的發揮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的過程。
無論是從最早的英國,還是到美國,再到后來的日本,直至香港,這些國家和地區世界工廠的地位確實是在不斷轉移過程中,但是每個過程都經歷了很長時間。不能簡單地看到了勞動力成本等一些要素被替代,就說中國的地位將被超越。可以說,一直到現在,中國世界工廠的內涵還在不斷發展、提升過程中。
產業轉移,首先是時間過程很長,這一點必須看到。其次,現階段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產業背景發生的巨大變化,如果說中國要確立勞動力世界工廠地位,那要比英美日當年困難得多;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現在除了勞動力的轉移還受限制以外,其他的一切要素都處于一種自由的流動狀態。第三,因為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產業環境發生了變化,中國已經不是簡單地成為一個加工廠的過程,我們在不斷地向產業兩端升級,雖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中國還會承擔世界加工廠的任務,但是我們已經向兩端延伸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制造在承接轉移的過程中,又不斷地被賦予了新的任務、新的功能和新的內涵。
并且,還有一點必須記住,中國的產業轉移,既是在承接的過程當中,又是在很合理地進行布局。我們的轉移不是被迫的轉移,而是中國企業一種合理的、積極的行為,既看到了勞動力要素問題,又看到了一些市場的問題。因為有些產品它就是貼近東南亞、印度市場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在“中國制造”這個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內涵,在發揮我們傳統的比較優勢同時,更加要發揮我們的創造優勢、競爭優勢。
中國是個大國,這一點在很長的時間內還是個優勢。但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德國、意大利等這些國家。在整個金融危機過程中,德國雖然也受到了影響,但是在歐美國家當中它為什么能相對穩定?這和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和相當多的份額上保留了制造這個環節有非常大的關系。德國的設計很精細,制造很完整,渠道也很暢通,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特別是作為一個大國,不可能僅僅承擔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中國要穩住自己的制造,積極地向兩端轉移。
短時間內,越南、印度等國在制造水平上和中國還會存在很大的差距。現在的制造已經不是簡單的加工,一定要記住“made in”這個概念不是加工的概念。我們早期是“中國制造”等于“中國加工”,現在的“中國制造”已經包括了營銷、設計和一些高端的內容。如果說他們要趕上中國,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這里面有一個“優勢差”的問題。不是簡單地說“誰被誰趕上,誰被誰轉移”的問題,核心是提升我們自己的競爭力。
我們要進行兩個布局,一個調整國內的產業布局,另一個就是中國人要學會全球布局。比如說,我們已經有些企業走出去了,它可以在越南、柬埔寨設立工廠進行加工;但是同樣,我們也可以去法國、意大利收購那里的品牌,在那里建立我們自己的設計、營銷中心。中國是一個大國,以我們自己的市場和內需穩住我們的產業,并且要在提升能力的同時,在全球范圍內營造我們的產業鏈。
所以我一直講,我們的產業發展也應該有“三步走”的戰略。先是融入全球,進而提升自己,最后確立資源配置地位。可以這樣做個比喻,你先要參加運動會去比賽;然后要出好成績,進入決賽;最后取得前三甲,成為第一梯隊。
我們的“鏈化經濟”歸根結底還是要從全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角度去看待。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