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古鎮馬口崛起的引擎
馬口古名“系馬口”,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東南部,因三國時期蜀將關羽路經此地系馬小憩而得名。2010年6月末,記者來到這個全國聞名的制線名鎮。尚未進入90多公頃的工業園核心地帶,即發現在橫豎規劃齊整的道路兩旁,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家紡織企業掠過視線。
馬口由2001年的9家紡織企業發展到現今的近200家,其中規模以上紡織企業58家。該鎮紡錠總規模占湖北省紡錠數的九分之一,滌綸紗線產品年產量占全國滌綸紗線總產量的五分之一,相當于全國一年的滌綸紗出口量。
在紡織業拉動下,當地制線、紡機制造、服裝、包裝、運輸等配套產業逐漸形成集群效應。這種勢頭強勁的經濟形態曾一度令周邊城市詫異:一個方圓不足60平方公里的小鄉鎮,何以吸引全國眾多知名企業擇地而棲?
招商引資:園區營造磁場效應
2003年,40萬錠;2004年,55萬錠……目前,馬口紡織企業裝機規模已達115萬錠。隨著“名仁”、“博奕”、“瑞華”、“新天”等一批紡織企業紛紛落戶,2009年,該鎮實現工業總產值61.73億元,創利潤18億元,年財政收入5000萬元。
紡織業是馬口鎮經濟的支柱,該鎮工業總產值的80%由紡織業提供,工商稅收的80%來自于紡織業,第三產業產值的80%源于紡織業。馬口的紡織品除遠銷浙江、江蘇、廣東、河北等地外,還走出國門,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國家。
“引進一個企業,孵化一個產業”,這是馬口決策者一貫的招商理念。他們依托園區、產業和人才,積極搶抓武漢及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利用當地產業優勢搭建創業平臺,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讓企業舒舒服服的住進來,健健康康的壯起來。
近年來,馬口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水、電、路配套建設已基本建設到位,今年上半年又完善了規劃路的綠化、亮化、凈化工程。2009年,該鎮投資8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園區硬件設施功能高標準配套,完善路網、下水道、人行道、綠化帶等多項工程,讓諸多到馬口考察的老板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園區環境堪比高檔住宅區!”
這些漂亮的“門面”為馬口招商引資賺足了眼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馬口人,不僅要讓企業引得進,最終要讓企業留得住、長得大,飛的高。為了進一步打消投資者的疑慮,馬口嚴打園區周邊打架斗毆、吸毒販毒等違法犯罪行為,讓企業在一種重量級呵護環境下放心生產,穩定經營。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奮斗,馬口逐步成長為一個在全國紡紗制線業極具影響力的領頭羊。許多老板看準了這座美麗小鎮潛藏的無限商機,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投資辦廠。據了解,馬口現有民營企業268家,其中紡織企業197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58家,職工3.6萬人,年紡滌綸紗線17萬噸。馬口鎮先后被國家三部委授予“中國最具投資發展優勢城鎮”、“省小城鎮建設楚天杯明星鄉鎮”、“省社會經濟綜合實力五十強鄉鎮”等榮譽稱號。
產業集群:抱團謀求共贏局勢
2006年1月12日,一個令馬口人銘記、自豪的日子——馬口鎮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制線產業集聚優勢,獲得由中國工業協會頒發的“中國制線名鎮”稱號。
馬口紡織產業群的崛起,被漢川人視為一團線編織的“傳奇”。這部傳奇,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9月,該鎮從武漢請裕豐紗廠總經理吳和英來馬口投資。她通過引進現代化技術設備和先進企業管理模式,使瀕臨關閉的企業綜合實力一步步爬升至漢川市民營紡織行業領先地位。
一花引來萬花開。一時間,名仁、博奧、凱迪、惠豐、恒勝等50多家紡織公司相繼誕生,“金鹿”、“藍天”、“利達”、“鐵樹”等企業在紡織工業園區集體亮相。
在搶占市場制高點的同時,馬口為園區企業多方探求產業銜接、配套互補、優勢共享的出路。針對制線產品鏈條缺損、產品單一的實際,該鎮把供應原材料的織布商、印染商、制衣商和提供紡織機械的制造商,作為引進重點,先后引進多家織布服裝、紡機和印染企業,填補了織布、服裝、機械等產業鏈中上下道生產環節的空白,延伸并完善了馬口制線產業鏈。產業鏈的擴展,從根本上消除了紡織業集群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形成由紡線到制衣一整套的生產體系。
2006年,該鎮成立了馬口紡織行業協會和馬口紡織商會。四年來,紡織協會制定了行業自律規范和行為準則,并積極號召企業聯動營造群落效應。2008年金融危機,馬口紡織業遭遇重創,該商會組織企業統一生產和銷售,抱團取暖,提振經濟。
伴隨馬口紡織工業園運作模式日益成熟,不少原來在外地做生意的本地客商 “鳳還巢”,在家鄉投資做紡織。據調查,小鎮每年都有逾1.1億元外地資金涌入,原來國有、集體企業閑置的存量資產,90%通過紡織業主買斷盤活,90%的下崗職工重新就業;拉動7個紡紗織線專業村,農村60%的剩余勞動力被紡織產業消化。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隨著市場的拓展、人才的流動和民間資本的積聚,馬口紡紗制線業漸漸踏上了更為成熟的“抱團”新路。這種局勢也拉動了與之匹配的6家物流中介組織,開通了20多條貨運專線,吸引了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及外貿咨詢機構走進馬口,尋求共贏。
品牌建設:市場拉動結構升級
炎炎夏日,在這座靜謐的小鎮上,包含“紡織”二字的宣傳牌頻現街頭。
馬口紡織品牌建設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建國初期的1950年,馬口一些農戶憑借大型軍工企業工廠地處本地的優勢,從廠里買紗回家進行染色加工。精明的馬口人看準國內服裝業對紗線的需求,鎮上的幾大制線企業和幾百個家庭作坊共同出擊,產品迅速占領福建、浙江、武漢等地。
通過市場建設,做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促進結構升級,提高棉紡織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做大做強紡織業,這是馬口決策者正在思考的重大課題之一。
2010年,為進一步提升紡織產品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馬口紡織服務中心正在籌建紡織產品研發中心,在產品研發和設備研發等方面協助集群內紡織企業開發新型產品,搶占市場先機。
回溯至2005年,馬口紡織產業集群還沒有名牌產品。而2008年以來,該鎮以3509工廠“九連環”省級名牌為龍頭輻射帶動,逐步形成了“利達”、“森佳”、“藍天”等7個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
馬口鎮黨委副書記、鎮人大主席團主席陳克冬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目前該鎮制定了馬口工業園2011—2015“十二五”規劃,以名仁、博奧等集群內紡織龍頭企業為重點,在面料、服裝和產業用紡織品等方面提升品牌。到2015年,實現精紡規模以上企業80家,生產規模達到200萬錠;培育3—5個國際知名品牌,20個左右國內知名品牌,年創產值50億元;新建印染企業30家,年創產值25億元。
鎮黨委書記李鐵新向記者透露,該鎮已決定讓出鎮政府所在地,興建一座8000平方米的馬口商貿廣場,啟動白石湖旅游開發,圍繞紡織產業進行深度開發與延伸,配套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的紡織品專業市場,擴大該鎮作為“中國制線名鎮”的品牌輻射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