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出口難 內銷成外貿鞋企的救命稻草?
近年來,中國鞋業外銷屢屢受挫。近來,受歐美鞋市場訂單復蘇緩慢,以及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許多外銷型鞋企紛紛調轉船頭,瞄準內銷市場發起攻勢。其中,尤以東莞鞋企的“轉舵”潮甚為洶涌。
東莞市誠封機械有限公司業務主任陳哲揚告訴記者,該企業10多年前隨著臺灣鞋企轉移到東莞時,客戶基本上是代工出口的外資鞋廠,而現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加上招不到工人,不少外銷鞋廠加速往大陸和東南亞遷移,而且做內銷的民營鞋業客戶逐漸增多,現在這兩個客戶群基本各占一半。
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裕倫也表示,據他了解,雖然上半年東莞的鞋產品出口有一個爆發性增長,但主要是因為歐美客戶在前一段時間的存貨賣得差不多了,要臨時補充訂單,很可能只是一種反彈而不是反轉,東莞鞋產品的出口價格還在不斷下跌。
“鞋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歐美市場已比較飽和,而國內和一些新興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東盟市場在最近一兩年就翻了一番。而中國內銷市場空間也很大,歐美每年人均消費7~8雙鞋,而中國只有2.8~2.9雙,假如一年人均增加一雙,就會增加13億雙多。雖然目前中小企業拓展內銷渠道很難,但邁出這一步還是很重要的。”朱裕倫說。
迷惑:轉型內銷成外貿鞋企的救命稻草?
在外需繼續疲軟的當下,出口轉內銷被視為消化過剩產能的一劑良藥。然而在過去外貿轉內銷的鞋企中,部分企業轉型較成功,打開了國內市場,開辟了新的增長點;同時,也有部分外貿鞋企轉內銷時在國內市場上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個別企業甚至遇到資金、渠道等實際難題,陷入發展困境。
對外銷出口市場預期和前景判斷不同,決定了鞋企對內銷業務板塊的不同定位,也直接決定了其對內銷業務板塊的資源配置力度與效率。很難想象,將內銷業務定位于外銷業務補充部分的東莞鞋企,會愿意源源不斷地將龐大資源投入內銷市場的建設。羅馬城并非一日筑成。在眾多外銷轉內銷的鞋企中,不排除有投機心理者:“希望投入幾百萬在短時間內快速打造一個內銷品牌”。這種投機想法會把鞋企內銷之路引入歧途。
因為長期以來對外銷訂單的依賴,以致鞋企在開辟內銷之路方面缺乏破釜沉舟的果敢與勇氣,瞻前顧后、搖擺不定。畢竟內銷市場猶如一條航標未明的河道,暗潮洶涌、險象環生。或許,國際市場的一絲暖風,便會撥動鞋企對早已輕車熟路的外銷業務的懷念之心;或許,一筆外貿大單,便可能將鞋企內銷轉型的決心打得粉碎。
支招:外貿鞋企轉內銷如何突圍贏市場
面對著目前市場上的“內銷”熱,專家指出,外貿轉內銷是一個系統工程,盲目的拓展國內市場,有可能因為產品定位、品牌、渠道市場等方面的不適應而遭受嚴重的挫折,因此企業應謹慎對待。
提起“隔行如隔山”,或許有人會反駁說“隔行不隔理”,但實際上,外銷和內銷不僅地域不同,其中游戲規則也大不相同。外銷轉內銷對于企業而言,并非簡單意義上的開辟國內市場,實際上是企業由加工車間到品牌提供商甚至產業鏈管理者的轉變,是企業由無品牌到自創品牌的過程,是企業的一次再造和升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與企業先前熟練的外銷模式迥然不同。因此很多鞋企感到迷茫:“我們能怎樣突圍呢?”
一、保證品質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其實不論是外銷還是內銷,產品質量意識都是企業成功的基本保障之一。所以,盡管國內在質量方面的要求比發達國家低,但外向型企業在轉向國內市場時,仍應當繼承外銷時的質量意識,甚至可以將此作為企業的優勢之一傳達給消費者。
同時,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耐穿”的層面上。因此,企業除了要加強產品質量,還應豐富產品款式,同時還要符合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因此,鞋企不能再恪守低價格、低性能、低技術、低水平的經營之道,必須注意新技術的研發和引進,擴大產品創新的力度,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特別是對于很多習慣做外銷市場的制鞋企業來說,產品款式相對單一,生產工具已定型等問題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有所改進。只有不斷創新,堅持科技為先,建立產品研發團隊,大力推進新設備、新配方、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