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標準的轉型之路
經歷了持續整整兩年的低潮期后,縫制機械行業曾經的浮躁終于劃上了句號,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務實。企業家們開始真正客觀而冷靜地檢視自身的戰略和策略,在反思過往成敗得失的基礎上,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新的謀劃。作為行業的標桿企業,標準股份未來的戰略取向,值得關注。近日,李廣暉董事長就有關企業轉型大思路的一番話題,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轉型是門必修課
或許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李廣暉出任標準股份董事長當年即趕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風暴,而他任職的前兩年又幾乎與行業周期性的調整相重疊。這個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行業龍頭企業的新掌門人,是怎樣解疑釋惑的呢?
去年9月舉辦的CISMA2009期間,標準股份耐人尋味地高調發布企業的新LOGO時,行業內外都試圖盡可能準確而完整地解讀此舉所釋放的重要信息。
這是標準變革的信號,不是刻意的姿態展示;這是企業轉型的宣誓,不是單純的形象推介。同樣,他們對時機的選擇也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有著自己的深思熟慮。不得不承認的是,曾經屢創佳績乃至較長時期位居行業顛峰的標準股份,在經過快速擴張期后,前些年即遭遇瓶頸制約,企業難以再有重大突破,屢試不爽的成功套路開始顯現出疲態,創業的激情也已不再。種種跡象表明,企業陷入了某種難以自拔的迷茫。標準的可貴之處在于居危思變,正確把握轉型的時機,在企業發展進入到又一個臨界階段時,及時謀變,果斷決策,自覺轉型,強勢突圍。
企業轉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包括產品、技術、市場、資源配置和組織結構的全面創新。事實證明,越是過往成功,其組織執行體系基礎越是強的企業,轉型過程的阻力可能相對更大。去年上半年標準股份以實施“戰略、品牌、營銷”管理咨詢項目為先導,開啟了企業轉型之旅。在統一認識、精心部署的基礎上,確立了業務模式轉型的基本框架和主攻方向,明確了從技術開發、品牌差異化、快速反應這三個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李廣暉董事長闡述了自己對產品和技術創新的樸素而蘊含真諦的見解:任何產品,質量再好,牌子再響,如果10年不變,還是會被市場所淘汰。盡管只是泛泛而言,但讓人很自然就聯想到以GC6-I型為代表的那一代高速平縫機,這個曾經以“一招鮮”吃遍天的標準拳頭產品。推而廣之的進一步聯想是:風靡市場20年的索尼Walkman不是已經被蘋果iPod所取而代之了嗎?同樣是笑傲全球的索尼貴翔—特麗瓏顯像管不是在夏普、三星的液晶和等離子新技術面前早就全軍覆滅了嗎?李董近日在標準股份年度股東大會上關于以“革命性的技術創新改變傳統競爭方式”為突破口的主業轉型的提法,他充分表明了標準股份“始終將研發放在一切決策首位”的決心和信心,這或許就是指導標準股份從追求低成本優勢向以創新驅動轉型的核心理念。
轉型是場攻堅戰
企業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不會一蹴而就,也不能戛然而止。轉型能否成功,取決于企業決策和執行兩個方面的能力,在企業高層作出轉型的決策和部署后,關鍵在于整個管理層和全體員工能否堅決執行。基于這樣的思考,標準股份十分重視戰略的落實和執行,明確將2010年定義為“執行年”,以保證決策層、管理層及執行層對企業轉型認知的高度統一和行為的完全協調。
囿于體制機制方面的因素,作為國有控股企業,缺乏對管理團隊有力度的激勵,始終是標準股份在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上安于現狀、動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