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如何從鞋業制造大國邁向品牌大國
我國是世界第一鞋業大國,制鞋行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中國鞋業平均每年有23%的增長率,大大高于我國GDP的增長速度。據保守估計,目前我國有2萬家制鞋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60萬,年產量超過70億雙,占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的53%以上。然而近年來,受國際貿易壁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短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中國制鞋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制造大國 品牌小國
上海溫州商會副會長、紅蜻蜓集團董事長錢金波表示:中國制鞋業不僅聲勢浩大,而且在技術、產品工藝和加工質量方面,與世界制鞋發達國家相比并無很大差距,甚至有些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許多世界著名品牌在中國貼牌生產便證明了這一點。但迅速崛起的中國鞋業,同時也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戰,用8個字概括就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具體來說就是:
1.自主創新能力弱。美國企業界有句名言,“不創新就死亡”,說明了市場競爭的殘酷。而中國制鞋業由于難以有效杜絕設計上的模仿、抄襲,導致很多企業選擇走模仿之路,不愿增加研發投入。“國內模仿廣州鞋,國際模仿意大利鞋”,這一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鞋業發展的“瓶頸”。
2.國際性的知名品牌缺乏,利潤低。中國是一個鞋業大國,但卻是一個鞋業品牌小國。我國鞋類產品雖然已經有了一些中國名牌、馳名商標等,但這些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很低。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出口的鞋多以貼牌加工為主,我們所賺取的利潤只有外國品牌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
回顧過去的經驗教訓,展望以后的發展前程,我國制鞋業該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來適應和迎合目前以及將來的發展呢?中國鞋業以數量擴張為主的道路已無多大前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培育我國的自有品牌,提高我國鞋類產品的品牌含量、設計含量、技術含量,如何提高中國鞋在價格優勢以外的競爭力?
第一,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練好管理基本功,培養好一批高素質的鞋企管理團隊是關鍵,是中國制鞋企業眼下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的素質的競爭。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人類社會正在走入以智力開發和管理為主的主要的競爭方式的時代。因此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通過開展有計劃的培訓、教育和開發活動,建立學習型組織和創建“工作團隊”,使新思維模式和新知識不斷的引進,成為組織創新的重要源泉。同時,應該強化職工的競爭意識、危機意識、主人翁意識;在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雙向選擇”過程中。逐步推行“企業人力資源社會化”。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近年來,國內制鞋企業普遍加強了與國際品牌之間的合作,向“狼”學習,與“狼”共舞。森達集團投資6億多元在上海建成了國內現代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出口皮鞋生產基地,與40多個國家的100多家國際鞋商建立合作關鍵,成為ADLO、BCBG、BUESS、CLARKS、CHARLES、STONE-FLY等眾多國際五星級品牌的集聚中心,并相繼與英國CLARKS、意大利FALC.I.I.T結成戰略聯盟;百麗成為耐克、阿迪達斯兩大國際運動品牌在中國最大的分銷商;奧康與意大利GEOX攜手,并在意大利、紐約、法國等地設立了專賣店;康奈從2001年在巴黎第19街區繁華鬧市開設第一家專賣店起,已在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專賣店已達到8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