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集群擊不垮的力量
珠江口岸,虎門屹立。
若有人問,大氣虎門何以立?答曰:歷史文化與現代產業。
誠然,萬丈豪氣的禁煙銷煙運動,使虎門貼上了“中國近代史開篇地”的標簽。滄海桑田,近30年的高速發展,虎門又貼上了“中國服裝名城”的標簽。此時,古老城墻,喑啞古炮,霓裳羽衣,時尚女裝交相輝映。
倘若有人再問,為何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后,虎門的經濟還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答曰:服裝、電子和線纜等支柱產業的支撐,尤其是完善的服裝產業集群。
虎門之所以成為“南派服裝重鎮”,是因其培育了近30年的服裝產業,已形成了生產、銷售的產業集群基地,還有布料輔料批發商城、服裝機械貿易城,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產業集群。
服裝產業集群,是虎門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一股擊不垮的力量。
成熟的產業集群
數月前,在虎門鎮口工業路開一家小工廠的劉先生,他坐在偌大的辦公室思索著:工廠現有20多名工人,生產厚重的棉衣,將運往廣州銷售。然而,隨著棉價上漲、匯率變化,現在小工廠還有多少利潤呢?
劉先生是福建人,3年前,在虎門開了一家小工廠,還在富民時裝商城開了一家商鋪,服裝批發生意紅紅火火的。然而,金融危機來襲,批發生意受挫,他尋求變化而把服裝店搬到了廣州的人民路,生意有些起色。
其實,廣州也有不少的服裝廠,為何不把工廠搬到廣州,距離更近了呢?
他回答:“在虎門辦工廠,有布料輔料市場,有批發服裝的1平方公里商圈,有服裝機械城……況且,絕大多數同行都在虎門辦廠,盡管規模不大,有什么行業信息可以及時地共享,營造一個共贏的局面。”
可以說,他不舍得把工廠搬出虎門,是因為他正在享受著虎門服裝產業集群帶來的成果。
虎門,位于東莞西部,坐落在獅子洋畔,是珠三角各城市的交匯點,交通網絡發達。多年來的高速發展,虎門已形成了成熟的服裝產業集群,呈現出規模大、產量高、質量優、款式新和速度快等特點。
有關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虎門擁有上規模的制衣企業1250家,年產服裝2.5億件(套),銷售額150億元,出口4億美元。這些年來,虎門與服裝結緣并發展壯大,被譽為“南派服裝重鎮”、“中國服裝名城”和“中國女裝名鎮”等,充分顯示出其“江湖地位”。
現在,1平方公里的服裝批發商圈,已成為虎門時裝批發的中心。虎門有23個大型的時裝批發商城,商鋪多達10000余家,經營面積達300000多平方米。與此同時,虎門服裝品牌在國內外設有專賣店和連鎖店15000余間,銷售觸點遍及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服裝的生產和銷售之外,虎門還擁有紡織、洗染、繡花等服裝產業配套行業約150家,各種輔料布料專業批發市場10個,以及物流、倉儲和配送等物流企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配套設施及完整的產業鏈。
據統計,在虎門的65萬常住人口中,其中有約25萬人從事服裝產業。每年,虎門服裝銷售約占廣東的三成,全國的兩成。虎門的服裝業實力如何,這些數據可略窺一斑。
今年8月,珠三角最大、廣東省東莞市首個服裝機械專業市場虎門國際服裝機械城開業了。該機械城集展覽、技術培訓、產品研發和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交易平臺,占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
該機械城已有100多個商家進駐,囊括了國內外500多個知名品牌。這標志著虎門服裝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虎門國際服裝機械城朝“完善珠三角服裝產業,助推珠三角服裝產業升級”的目標邁進了一步。
那么,倘若給現階段的虎門服裝產業集群打分數,是多少呢?虎門鎮經貿辦主任譚志強認為,綜合虎門服裝產業的能量,可以打到80分。
他認為,與江浙、福建等地的服裝城市定位不同的是,虎門走的是大眾路線。而且,虎門從上世紀90年代起,政府的引導下重視打造服裝品牌,讓服裝企業形成較好的集群效應,吸引了不少外地的企業前來投資,也使不少本土企業茁壯成長。
產業集群的形成,讓很多服裝企業聚集到虎門,形成了激烈的競爭氛圍。正是這種競爭關系使企業之間感到了壓力,企業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推陳出新,力爭上游。
“變則通,通則存”
虎門鎮政府經貿辦副主任黃沛民曾說,在政府推動企業創造品牌時,不少人不以為然:批發服裝有豐厚的利潤,他們為何就要投入一大筆錢去經營一個品牌呢?在政府的推動下,不少有超前意識的企業家已經投入品牌建設的行列了,但很多批發服裝的老板還執迷不悟。
直到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沒有堅持做名牌的企業才醒悟過來,準備投身品牌建設。他們開始找虎門服裝協會,詢問如何做品牌,表示愿意跟著政府的步伐來走,因為出口萎縮之后,批發服裝的利潤空間受到了擠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