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與奮起:中國自主品牌憂思錄
美國52席,歐洲41席,日本和韓國7席,中國0席——
這是《商業周刊》最新出爐的“全球最有價值100品牌榜”席次統計。
美國360美元,德國、韓國和日本46.46美元,中國6.54美元——
這是研究人員對一部iPhone4手機實施的利潤拆解。
酸楚的數字發出警示:在圍繞品牌展開的競逐中,中國歷史性地落后于美歐老牌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后于一些亞洲近鄰和新興國家。國際產業分工的“微笑曲線”成了我們的“苦笑曲線”。
品牌是什么?
中國品牌離世界品牌還有多遠?
中國離一個真正的品牌強國還有多遠?
危局
品牌,使人癡迷,叫人尷尬;品牌,逐鹿市場,生死存亡。在全球市場上,“中國制造”被埋在那些華麗、昂貴品牌的底層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場景——
十月的北京,人們在瑟瑟秋風中排起長長的隊伍,不為別的,只是為了一部iphone4。13個小時的辛苦等待后,26歲的趙曉峰如愿以償。
就在趙曉峰排隊守候的同時,一張iphone4的預約券在上海香港廣場被叫賣到了1000元;在紐約第五大道蘋果旗艦店的首發日,第一位“幸運者”則是一名專程從德國漢堡飛來的男子。
不可思議的的品牌魔力創造著不可思議的利潤增長,蘋果今年已經以2.5%的銷量創下了全球手機產業40%的利潤。但與此同時,為其代工的富士康卻難掩窘困:繼上半年虧損1.43億美元后,第三季度再現業績下滑。
一條產業鏈,冰火兩重天。這樣的尷尬不只屬于富士康。
目前,全球三大男襯衫的40%產自中國,世界每10雙運動鞋中有1雙是“中國制造”,電腦整機95%以上的零件在中國加工,但這些產品的制造者很少不是在為國際巨頭“打著零工”。“我們在得到一些漂亮數據的同時,國外的品牌企業則收獲了豐厚的利潤。”商務部研究院有關人士這樣說。
在全球市場上,“中國制造”被埋在那些華麗、昂貴品牌的底層。
海爾人至今忘不了進軍歐洲市場時讓人辛酸的一幕。
海爾高薪聘請意大利最有名的設計師,針對歐洲人的消費習慣設計一款時尚的三開門冰箱。市場調查第一輪,不標注任何產地和品牌的情況下,這臺標價1299歐元的產品受到青睞,10個消費者有7人愿意購買;第二輪打上“haier”的品牌,但不標注產地,10人中有5人購買;第三輪,既標注“haier”品牌,也標注“中國制造”,結果10人中無一問津。
一個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道路上疾駛的13億人口的大國,正以非凡的表現日益引來關注和期許的目光。今年前10個月,中國實現出口12705.9億美元,在數據上已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然而,在這1萬多億美元的出口中,外資企業占一半以上,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非但如此,在精密儀器、高精度零件、新材料、新能源設備制造等一些高精尖領域,中國仍主要依賴進口。
包括汽車在內,目前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缺乏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并不值得驕傲。
10月20日,長春一汽大眾。一場慶祝奧迪轎車中國銷售100萬輛的盛典正在隆重舉行。但此時此刻,臺下響起的并不全是歡呼聲,在距離慶典現場500多米的廠區一隅,已停產數月的紅旗轎車正悲壯地等待著自己的下一次“復出”。“我們的目標是,力爭到2013年達到年產3萬輛‘紅旗’的目標。”一汽負責人信誓旦旦。
100萬:3萬,數字對比說明了什么?
22年前,一汽引進奧迪后,利用買斷的奧迪100技術開發了CA7220“小紅旗”,但此后,外方不愿在技術上持續輸出,“小紅旗”黯然退市;2006年,一汽把合作對象換成豐田,推出了紅旗HQ3,不過,還是由于在技術上對外方的過度依賴,HQ3再次曇花一現。今天,偌大的中國車市已難覓紅旗車的身影。
沒有品牌,就會受制于人;沒有品牌,只能仰人鼻息。
在這個激烈競爭、優勝劣汰的世界里,每天都有風靡馳騁,每天都有黯然神傷。
“我常在想,假如有一天外國人走了,我們還能不能造出高品質的汽車,我們會不會一無所有?”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發出這樣的疑問。
警示
沒有品牌,不僅失去了競爭的招牌,還失去了發展的根基。品牌缺失向奮進的大國頻頻昭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山寨”手機的問世一度成為最搶眼的新聞。然而,植根于抄襲模仿、低價低質的理念,注定了“山寨”的悲劇。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來襲,各類“山寨版”陷入全線滯銷。“產品堆積如山,大家內外交困,有的血本無歸。”談起這一幕,凱信通訊科技公司經理曾登輝至今驚魂未定。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個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需要的不再是簡單模仿的跟風者,需要的是創新,是品牌,是你能提供他人所不能提供的東西。”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張孝德指出。
缺失品牌,過分集中于低端制造環節,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導致我們“買啥啥貴”——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大量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遠高于我們可以自給的商品。2009年以來,我國進口的銅、鋅期貨價格漲幅均在100%至200%之間。“在每年的鐵礦石談判中,我們往往不得不被動接受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的漫天要價。”中國鋼鐵協會負責人的述說透著無奈。
缺失品牌,產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又導致我們“賣啥啥賤”——
在茶飲料行業,7萬家中國茶廠加在一起難敵一家英國立頓;在服裝、鞋帽、電子產品等行業,出口價格常常被我們自己血拼到成本的邊緣。盡管如此,我們的產品到了國際市場依然遭遇一輪又一輪反傾銷。去年我國向歐洲市場出口一款棉內衣,交貨價只有4.5美元,已在成本以下,但到了歐盟仍未能幸免“特保調查”。
缺失品牌,還直接導致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丟城失地,節節敗退——
16年前,國際巨頭百事可樂和中國飲料企業重慶天府可樂合資時,天府已是一個聲名鵲起的品牌,市場占有率達75%。天府指望,和百事的聯姻能帶動自己走向世界,走向輝煌。
但事與愿違。天府品牌在合作第一年即開始銳減,此后,連續12年下滑、12年虧損,最終在市場上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