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鏈接的最佳模式——質量管控:激活紡服產業后發優勢
“質量管理之所以重要,第一它是紡織服裝企業走向強大的一個基礎手段,另外,它也是品牌建設的基礎。”在2010全國紡織服裝質量管理與實驗室建設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這樣總結道。
對于企業而言,加強質量管理是一個永恒主題。那么,如何更好實現企業產品的質量管理?加強企業實驗室建設或許可以成為一個解決方式,而這也正是此次論壇所要探討的目的所在。
■產業轉移需要質量管控
此次論壇的召開地最后選在了成都,這一選擇頗具深意,從中也可以窺見行業協會對于產業轉移的良苦用心。
成都是承接產業轉移極為活躍的西部重鎮,其經濟總量已在西部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成為西部大開發中最具潛力的城市。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說:“加強質量管理,推進‘實驗室經濟’,是優質產業資源與城市區域品牌密切聯動的表現,也釋放出中西部地區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大力推動品牌建設的積極信號。”
對于產業轉移,孫瑞哲認為,這不應該是東部地區過剩產能簡單的地區性轉移,更應該是創新要素的良性流動;不僅僅是產業制造環節的轉移,還應當是技術研發與品牌孵化的區域輻射與擴散。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原司長張莉也認為,當前紡織服裝業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產業轉移,這是產業發展和資本合理流動的必然結果。“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注重引進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先進技術工藝的企業,注重品牌建設和質量提升,從而形成后發優勢。質量管理和實驗室建設作為培育紡織行業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在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孫瑞哲對此亦表示了贊同。他認為,中西部地區在有效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質量管理與實驗室建設,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紡織服裝業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內銷市場必須推進的關鍵性工作。
另外,鑒于買方市場的需要,比如國際買家M&S對企業的認證,已經把QC的質量管理和實驗室建設作為考核、認證的必備條件。因此,企業實驗室的建立與專業化運營,并不是“形象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目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是仍然取得了較好發展。孫瑞哲對此也表示了肯定,他精妙地將之概括為———過去借助改革開放東風迅速發展起來的紡織服裝業,紡織服裝業是正常狀況下的超常發揮;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紡織服裝行業,則是超常狀態下的正常發揮。
紡織工業協會對今年行業的若干經濟指標做出了預測。比如,今年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44500億元,預期將同比增長24%;預計利潤總額將歷史性突破2050億元,比去年同比增長40%;預計今年行業全年出口將歷史性突破2060億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長20.5%。
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下一步的走勢,孫瑞哲認為,首先成本上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面對當前居高不下的棉價,孫瑞哲也表示將來應該會出現一個相應的拐點。“從長期來說,價格是在穩步上升,但是短期內的迅速上升勢必也意味著將來在某一個點有一個快速地下降。”
其次,產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平均利潤率為4.42%,去年同期是3.29%。其中,行業有近1/3的企業,即1.77萬戶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0%,利潤總額增長了65%,平均利潤率達到8.7%;4030戶優勢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32%,利潤總額增長了77.8%,平均利潤率達到16.8%。“這說明市場資源、利潤正在迅速地向優勢企業集中。”孫瑞哲表示。
第三關于產業結構調整。從區域的產值來說,今年上半年東部紡織業產值占83.8%,中部是11.7%,西部為4.6%。從投資來講,今年1~9月份,行業東部的投資占比為53.9%左右,中部為36.12%,西部占9.95%。孫瑞哲說,這個比例從歷史發展來看是在逐步提升。“比如,去年1~9月份,中部投資占比為31.83%。因此,這種產業轉移態勢非常明顯。”
■質量恒久遠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紡織工業協會就提出了要提高品牌貢獻率,而質量則成為其核心構成要素之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也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質量是企業和品牌的生命,也是品牌價值的基石。
舉個例子,豐田汽車是世界名牌,由于在腳踏板的安全上出了問題,對其品牌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我國是紡織服裝的出口大國,這一點已毋庸置疑。但是從近年來的對外貿易來看,紡織服裝領域的貿易摩擦時有發生。不僅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現在諸如巴西、阿根廷等這些發展中國家都在采取一些措施來限制中國紡織品的出口。據了解,2010年上半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召回紡織服裝產品已達46起,其中產地為中國的共有27起,占比為59%;歐盟快速警報系統管理指引累計召回245項紡織服裝產品,其中,中國產紡織服裝產品為133項,同比增長102%,占召回總數的54%。
看來,無論是出于對企業自身的負責,還是在對外貿易中更好地謀求相應地位,產品質量的保障顯然已經是最根本的要求。
在臺灣旭榮集團研發總監何世賢看來,無論產品價格高還是低,任何一位消費者不會因為他所付價錢少就忽略產品的質量。對于旭榮集團而言,他們又是如何管控質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