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注重轉型升級
宏威數碼和華堅集團不約而同選擇技術創新這條屢試不爽的道路。宏威數碼三次主動轉型與高新科技發展一呼一應,華堅集團致力于女式中高檔皮鞋品牌的打造,這兩家企業轉型升級的推手就是技術創新。讓我們走近他們,了解其發展路徑。
宏威數碼:技術研發促企業轉型
最近,東莞宏威數碼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威數碼”)120億元投資光伏產業的消息甫一傳出,立即引發太陽能電池行業的轟動。宏威數碼近年來一直走在電子行業發展最前沿,從光盤起家到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宏威數碼花了8年時間完成現階段的技術轉型,每當談到企業的發展路徑,宏威數碼負責人歸功于企業集中力量搞技術創新的堅定信念。
三次“光”的主動轉型
宏威數碼于2000年在東莞成立,主要從事光盤生產設備的制造,2004年在新加坡上市。2005年,由于光盤設備市場飽和導致市場需求量急劇下降,宏威數碼光盤產業中游———盤片制造業拓展,通過垂直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創立了自己的光盤品牌———Picasso和Aone,實現第一次成功轉型,同時也為第二次轉型提供了平臺和現金流支持。2006年和2008年,“宏威”開始涉足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和薄膜太陽能光伏產業。2006年下半年,宏威數碼開始主動部署第二次轉型。該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憑借在真空技術、光電技術和精密機械自動化技術上多年積累的優勢,向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進軍。第三次主動轉型是向太陽能電池行業進軍,經過兩年的研發,2008年宏威數碼首條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試產,薄膜太陽能電池是往普通玻璃內送入化學氣相沉積、背電極濺射等系統的轉換,它有光生伏特的特性,吸收了太陽光后產生電壓。這種造價便宜,功效更佳的太陽能電池一面世就引起極大關注。
從光盤到有機發光顯示器,再到薄膜太陽能電池,宏威數碼向世人展示了三次“光”的產業轉型。
技術轉型是企業生命力
從光盤起家到薄膜太陽能電池,看似不可能的轉型為何能順利進行?宏威數碼執行主席范繼良總結說,宏威數碼“光”的研發技術奠定了基礎,光盤是“光”錄入,OLED是電轉“光”,而薄膜太陽能電池則是“光”轉電。
宏威數碼的技術轉型與東莞近年來的高新科技產業,可以用“正中下懷”來形容,企業的每一步創新都離不開東莞對高新科技產業的支持。
其實,當宏威數碼第一次轉型時,公司的運營突遭營銷瓶頸。2004年宏威數碼做光盤設備創下了2億元的利潤,2005年卻降到了2000萬元,究其原因是2003年和2004年很多企業大肆購入光盤制造設備,結果2005年設備需求急劇減少,公司訂單和利潤跟著下滑。不過這更加堅定了宏威數碼“企業要更好地發展下去就必須轉型”的想法。
宏威數碼的OLED生產前景廣闊,背后的支撐者是一支龐大的產學研團隊,宏威數碼當年研發OLED時聯合東莞彩顯有機發光科技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以及中山大學組建成立廣東省有機發光顯示(OLED)產業技術研究院,以發展和提高OLED生產裝備設計和制造能力,整合相關配套產業,在雄厚的技術支持下,企業很快得到省、市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現在的宏威公司有員工400多名,其中從事機械設計、生產、研發及售后服務的專業人才就有近200人。“科技創新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工程師出身的范繼良毫不掩飾高科技和科研團隊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華堅集團:“品牌是我們的追求”
東莞的鞋業最開始是以外料加工為主,從貼牌生產到自主品牌,華堅集團進行了艱難探索,之前華堅集團曾嘗試引入品牌、收購品牌和發展自主品牌,但接連遭遇坎坷,但是華堅集團并不輕言放棄,目前該公司每年都勻出三分之一的利潤用于品牌開發。樹品牌一直是華堅集團的追求和夢想。
自主研發刻不容緩
華堅集團高層經常提一個問題:“未來3-5年的路怎么走?”這家只有14年歷史的企業在掘到第一桶金后,就開始尋求長遠發展之路。
華堅集團剛進入東莞時差點破產,現在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中高檔真皮女鞋制造企業之一,壯大后的華堅集團無時無刻不捏緊品牌發展這根弦。然而在自創品牌遭遇寒流后,華堅集團對研發更加青睞。
“不是所有的鞋業都能做品牌,制造和代工做得好也是品牌。”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經常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這番話既透露出對品牌難做的無奈,也表達了對做好研發的期許,甚至能把代工和制造做到世界一流,也是企業的一種品牌。目前,將代工做到一流對華堅集團已不是困難,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將被動代工轉化為主動下單并給企業提供新技術,讓下單企業來挑選新研發的產品。這體現了創新的力量,創新可以創造源源不斷的價值。
華堅集團目前有8個樣品開發部,總人數超過2000人,主要由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和多技術工人組成。其中從事純開發、技轉的高級工程師約100人、工程師約150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了五成以上。該公司每年都勻出三分之一的利潤用于品牌開發,華堅集團對科研的投入由此可見一斑。
打造世界鞋業基地
目前,全球排名前50的中高檔女鞋品牌中就有15家是華堅的客戶,包括ZARA、REPALY、COACH,CALVINKLEIN等。
盡管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認為東莞的“加工貿易”已完成使命,但是東莞巨大的制造潛能依然是其承接歐美鞋業制造市場的利器。張榮華告訴記者,過去30年,歐洲承接了美國大部分訂單,現在大部分的訂單已經被投放到勞動力更加低廉的巴西市場,承接歐美產業制造是華堅集團近期目標之一,“中國大陸的制鞋產能依然只是歐洲的五分之一,將來我們把五分之一縮小到三分之一”。張華榮認為,放眼全球,中國大陸不論今天還是明天,都是制鞋行業里最好的市場,這種優越可能在30至50年內不變。
2007年國家出臺了新的調控政策,這對制鞋業帶來比較大的影響,東莞許多制鞋企業紛紛轉行,但是華堅集團依然相信做強做大實業制造就有市場。目前,華堅集團更注重轉型升級,除了自創品牌,華堅集團更大的目標則是把企業打造成擁有制鞋、制革、鞋材、模具、化工、印刷、家具、鞋機制造等集產、供、銷為一體的大型集團化公司。華堅集團牽頭的“世界鞋業基地”正在籌建中。(中國鞋網鞋業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