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市場學會流通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陳海權
中國市場學會流通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陳海權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型的歷史機遇,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緊迫的任務。本報為此特別邀請了中國市場學會流通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陳海權,就中國流通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未來的方向進行了專訪。
陳海權指出,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在我國地方政府中根深蒂固。應加快戰略思維的轉型,重新認識流通業的先導性作用,要充分認識到沒有發達的流通業的支撐,僅靠制造業難以提升地區產業層次,難以改變淪為“加工組裝型”經濟體的命運。
“十一五”優化零售業態結構和分銷渠道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現代流通業在促進生產、引導消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決定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是擴大內需,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保證。尤其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現代流通業在擴大內需,發揮了滿足市場、拓展需求、銜接產銷、促進消費的作用。
陳海權認為,在“十一五”期間,以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流通方式取得較大成效。
同時,零售業態結構和分銷渠道得到了優化。零售業態出現多元化的格局,短時間內走完了西方走過的50、100年的歷程。另外,分銷批發業出現新氣象:現代分銷批發企業開始崛起;一批大型化和高檔次的展貿交易中心迅速發展。
他說,千億元企業已誕生并會進入國際流通企業俱樂部。擴大企業規模提升流通企業競爭力是“十一五”期間的重要課題之一。2009年,蘇寧、國美雙雙成為了超1000億銷售額的流通企業,我國流通企業開始進入知名國際流通企業俱樂部。
流通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從2006年開始,外資流通企業順應中國入世后流通領域全面開放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流通巨頭擴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速度。
“十二五”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是發展重點
隨著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的深化,對消費拉動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愈加重視。流通業作為擴大內需的關鍵環節,應該把轉變流通產業發展方式作為基本任務。
陳海權談到,轉變流通產業發展方式發展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是流通業自身的改革創新;第二是流通業如何發揮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或者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的作用。
他指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建立現代物流體系:
第一、建立多層次的區域流通網絡,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布局科學、功能互補的現代流通網絡。
第二、推動新興零售業態和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打造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流通網絡。一是鼓勵引進和支持發展新型零售業態。二是大力發展連鎖經營。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四是鼓勵流通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和資源整合。
第三、大力發展以物流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批發、分銷體系。一是大力發展新型批發方式,積極培育現代批發商。大力發展展貿、拍賣、電子商務、期貨貿易、總代理、總經銷等新型批發方式。二是重點培育一批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大型批發企業集團。以內外貿易一體化為契機,推動內貿和外貿企業之間的重組,重點培育一批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大型批發企業集團。三是優化改造一批專業批發市場,構建重要流通節點。優化改造、提升一批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充分發揮專業批發市場在資源配置、信息集成、價格形成、生產引導等方面的作用,形成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商品采購中心、會展貿易中心。
第四、推動內外貿易一體化,加快國際通商體系建設。統一規劃和建設市場網絡,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從根本上解決市場分割問題,形成商品、資金、勞動力、技術、產權、信息等商貿要素的無障礙流動,真正實現貿易一體化。學習香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經驗,結合實際努力打造有利于國際通商體系建設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