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 中小鞋企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人工成本的劇增,人民幣的升值,央行加息,原材漲價等不利因素的紛至沓來,中國的鞋業正經受著一波又一波的考驗。在市場競爭的驚濤駭浪中,中小鞋企宛如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時刻都有傾覆的危險。如何才能解救中小鞋企?中小鞋企的轉型之路在何方?
問路一:內銷之路遙遙,咋走?
近來,受歐美鞋市場訂單復蘇緩慢,以及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許多外銷型鞋企紛紛調轉船頭,瞄準內銷市場發起攻勢。其中,尤以東莞鞋企的“轉舵”潮甚為洶涌。
東莞市誠封機械有限公司業務主任陳哲揚告訴記者,該企業10多年前隨著臺灣鞋企轉移到東莞時,客戶基本上是代工出口的外資鞋廠,而現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加上招不到工人,不少外銷鞋廠加速往大陸和東南亞遷移,而且做內銷的民營鞋業客戶逐漸增多,現在這兩個客戶群基本各占一半。
雅式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裕倫也表示,據他了解,雖然上半年東莞的鞋產品出口有一個爆發性增長,但主要是因為歐美客戶在前一段時間的存貨賣得差不多了,要臨時補充訂單,很可能只是一種反彈而不是反轉,東莞鞋產品的出口價格還在不斷下跌。
“鞋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歐美市場已比較飽和,而國內和一些新興市場正在快速增長,東盟市場在最近一兩年就翻了一番。而中國內銷市場空間也很大,歐美每年人均消費7~8雙鞋,而中國只有2.8~2.9雙,假如一年人均增加一雙,就會增加13億雙多。雖然目前中小企業拓展內銷渠道很難,但邁出這一步還是很重要的。”朱裕倫說。
在外需繼續疲軟的當下,出口轉內銷被視為消化過剩產能的一劑良藥。然而在過去外貿轉內銷的鞋企中,部分企業轉型較成功,打開了國內市場,開辟了新的增長點;同時,也有部分外貿鞋企轉內銷時在國內市場上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個別企業甚至遇到資金、渠道等實際難題,陷入發展困境。
對外銷出口市場預期和前景判斷不同,決定了鞋企對內銷業務板塊的不同定位,也直接決定了其對內銷業務板塊的資源配置力度與效率。很難想象,將內銷業務定位于外銷業務補充部分的東莞鞋企,會愿意源源不斷地將龐大資源投入內銷市場的建設。羅馬城并非一日筑成。在眾多外銷轉內銷的鞋企中,不排除有投機心理者:“希望投入幾百萬在短時間內快速打造一個內銷品牌”。這種投機想法會把鞋企內銷之路引入歧途。
因為長期以來對外銷訂單的依賴,以致鞋企在開辟內銷之路方面缺乏破釜沉舟的果敢與勇氣,瞻前顧后、搖擺不定。畢竟內銷市場猶如一條航標未明的河道,暗潮洶涌、險象環生。或許,國際市場的一絲暖風,便會撥動鞋企對早已輕車熟路的外銷業務的懷念之心;或許,一筆外貿大單,便可能將鞋企內銷轉型的決心打得粉碎。
問路二:機器代替人工,可行?
今年以來,制鞋機械市場已出現回暖態勢,近期鞋機企業參展的效果也明顯好于往年同期。制鞋行業與成品鞋相比,處于上游的鞋機和鞋材行業都率先出現了復蘇。
制鞋機械市場為了適應行業的發展,鞋機企業紛紛以科技創新提升行業實力。機械業的應用領域與基礎設施建設息息相關,未來將有很大的市場。目前,中國制鞋機械企業主要分布在溫州、廣東、福建、江蘇等地。其中,浙江、廣東、福建、江蘇地區的企業數量占90%,銷售額也占90%以上。廣東、福建、浙江三大鞋機生產基地的產品已出口歐洲、東南亞等。
近期,泉州一些制造企業正在忙著更新設備,引進先進的機械,以消化有關匯率變動、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帶來的壓力。其中,福建歐美龍集團將花費巨資,購進近百臺自動化和電腦化設備。
福建歐美龍集團董事長陳忠實表示,投入巨資購置先進設備,使各種產品標準機器都可以自動控制,產品質量提升了一個檔次。另外從長遠來看,企業更新設備優化工藝流程,不僅可以減少人工成本,還可以降低生產過程中如能耗、管理成本等各項成本,而且只有通過提升技術水平,產品才具有市場競爭力。企業要想發展,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是必要的。據介紹,新購入的自動化設備將使個別制鞋環節更加簡便,便于企業將熟練工人安置在需要熟練度高的制鞋環節上,提高效率。“目前,企業的一線員工平均工資約為2700元/月,使用新設備后,不僅工人的工資會得到提高,而且他們的工作環境也會得到改善,從而提升企業用工吸引力。”
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泉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劉藝華認為,隨著勞動力價格升高,利潤減少,泉州企業模式正走到一個十字路口。過去利用大量廉價勞動力,消耗大量低價原輔材料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顯得舉步維艱。走技術密集型道路,運用先進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方法成為泉企擺脫“廉價工廠”的好選擇。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德國制鞋與制革設備重要市場。德士馬公司總裁Mr.KlausFreese先生表示,中國是重要的制鞋市場,全世界超過60%的鞋在中國生產。德國機械感興趣的不僅是中國的產品出口比例,而且還有中國國內市場。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