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大考,中國服裝集體過關
中國男裝之現狀
2010年中國男裝產業處于恢復期和格局轉型期。各項指標在2009年較低基礎上均獲得了較高的增幅。經濟運行絕對數據體現的產業進步不足以體現變化,2010年產業涌現的“梯度轉移主體變化”、“企業排隊上市”、“國際品牌主動尋找國內合作”等新現象、新變化將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定向。
我國男裝產業總體形勢是面臨著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出口形勢轉好、內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并將成為發展重點;如何以創意為根本,以創新為手段,以提高產品價值的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為目標,建設以質量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以快速反應為活力,以社會責任為實現過程的“四位一體”的有良好品牌生態的優勢服裝品牌,將是未來我國男裝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我國男裝產業日趨成熟,國際競爭力正由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向產品開發創新優勢、產品質量創新優勢、品牌創新優勢、文化創新優勢的高層次轉變。在歷史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階段,產業資源開始進行流動重組,行業區域布局細微調整,產業梯度轉移逐步展開。隨著消費市場格局和出口格局的轉變,男裝行業形象面臨重塑,國際競爭力面臨升級。
中國女裝之現狀:直面國際的競爭壓力
國際品牌已經加速在中國市場的布局,這種涌入必將對中國民族品牌造成一定的沖擊。主要指國際品牌特別是國際名牌,憑借在其品牌所有國市場長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通過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將品牌與文化有機結合,利用西方特色文化的影響,沖擊國內市場。
外貿加工競爭國崛起
東南亞各國政府、非洲相對發達地區,著力將紡織服裝業打造為民生產業、創匯產業。我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已經開始處于劣勢,加上人民幣升值、國際價格競爭等因素,我國在以外貿加工為主的傳統貿易方面已經喪失了優勢;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措施(技術壁壘)并未完全消除,也限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增長。
國內競爭加劇
服裝行業為我國直接解決了約1100萬個就業崗位,涉及服裝產業相關聯的農產品種植業、紡織品加工制造業、服裝流通業、市場服務業的就業人數高達1億人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事關社會穩定、人民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民生產業;是傳統的出口創匯大戶。如此多的從業者表明服裝行業準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由此帶來的競爭壓力日益凸顯。
經營者自身的品牌觀念迫切需要提升
服裝行業是體制改革比較徹底的行業之一,純粹的市場競爭給人民的穿衣幸福指數帶來了顯著變化,但是廣大從業者自身素質良莠不齊,也制約著女裝行業的發展。行業組織者迫切希望從業者真正認識自身品牌、愛護自身品牌,發展自身品牌;真正關注品牌內在價值的核心——文化,以傳播文化底蘊為核心,以品牌市場銷售為手段,就一定可以打造出真正的民族品牌。
隨著經濟貿易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國內服裝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女裝企業仍需要苦練內功,提升企業管理、營銷水平,加強品牌管理的力度,這樣才能在未來嚴峻的國際女裝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女裝市場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艱辛的,中國女裝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中國童裝之現狀:市場格局變化與產業聯動格局變革
與成人裝一樣,童裝業會經歷從市場創造品牌到品牌創造市場的轉變,如同國際品牌將在一線城市創造出新生市場一樣,國內品牌也將在二三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創造出更大的新生市場。品牌消費會逐漸成為中小城市甚至縣鄉市場的消費主流模式。品牌向下層市場和內陸地域的滲透發展將帶動童裝行業區域聯動格局的形成。在內陸省份將會涌現出更多的品牌加工企業,而沿海地區的生產規模逐漸萎縮的同時,品牌、設計、研發、服務等領域的發展將會加速。席卷服裝產業的梯度轉移大潮也會波及童裝行業,本輪梯度轉移的企業也許并不能帶來對當地企業的直接投資,而更多是基于訂單轉移。沿海童裝企業也將在“外協商”選擇方面將更多的視線投向中西部地區。
同時,國際品牌涌入中國一線城市勢不可當。真正的國際品牌直接進入中國后,中國的“大牌”童裝企業紛紛與國際品牌展開合作。過去,多數所謂“國際品牌”多為“授權品牌”,可以說是中西“混血”,而未來進入中國市場的將更多是血統純正的國際品牌。搶占與這些品牌合作的先機,一方面是化被動為主動,將競爭轉化為共贏;另一方面也是對自身品牌的提升與保護。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