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業:配套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啟動紡織產業集群地區試點工作以來,針織工業取得長足進展。“十五”期間,針織行業全面提速發展,成為紡織行業中增長較快的行業。“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產業集群快速穩步發展,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品全面覆蓋服裝、服飾及產業用品等領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發達地區產業集群經濟實力有所加強,與此同時,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產業鏈配套的針織產業集群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產品銷售增速創新高
針織產業集群特色產品主要包括針織服裝、面料、經編產品、襪子、手套等。以針織服裝為主要特色產品的產業集群是針織產業集群的主體,數量占全部針織產業集群的一半以上。其主要產品有:內衣、文胸、T恤衫、文化衫、休閑裝、運動裝等。
近幾年來,我國針織產業集群在企業戶數、工業產值、就業、主營業收入、出口、利潤、稅金、主要設備狀況等主要指標方面,呈較快增長。產業主要集聚區整體實力不斷壯大,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由于原料供應、勞動力成本等因素,東部地區增長速度減緩,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區的針織產業集群開始成長起來。
2010年1-5月,我國針織行業實現工業生產總值(現價)1562.45元,同比增長21.21%,增速較去年提高了14.56個百分點;銷售總額累計達1523.56億元,同比增長21.26%,增幅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4.12個百分點,創2008年以來行業增速新高。
一鎮一品,一縣一業,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下,針織行業產業集中度高,規模效益明顯,配套相對完整,生產成本較低,產業與市場互動,使集群地區逐步成為中國針織產業的重要經濟支柱。
生產能力有所提高
浙江象山縣是針織服裝行業的主要集群,2009年擁有針織企業1000余家。面料織造年生產能力達15萬噸,染整生產能力達12萬噸,制衣生產能力達7億件。
江蘇江陰市的祝塘鎮則形成了一個從紡紗、織造、印染到成衣的產業鏈。前有幾十萬紗錠、12臺進口氣流紡的產紗能力,中有2000多臺套的針織設備,后有品類齊全的針織服裝,可年產各類針織服裝1億多件。而靠近“中國常熟服裝城”的辛莊鎮因地制宜,發展以針織服裝業為主的“庭院經濟”,出現了“村村毛絨繞,戶戶橫機響”的景象;廣東佛山的張槎鎮針織行業大圓機總數超過10000多臺,設備先進,在針織企業總數不增加的前提下,經濟總量每年都以較快速度增長。
針織工業中另一個重要門類就是經編。江蘇的常熟、浙江的海寧、浙江紹興、福建長樂、福建晉江、廣東潮陽及珠三角,都是經編產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由于這些產業集群地區的經編設備材質好,加工精度高,可以向多種規格、高機號、寬幅延伸。因此形成了機型優勢互補,向專用型、專業化發展的趨勢,電子技術和設備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較強的研發和設計水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經編產品,產業規模、產品檔次都得到不斷提高。
如福建長樂市金峰鎮1982年創辦了第一家經編廠,是全國最早發展經編業的地區,也是國內生產經編花邊生產最集中的區域之一;浙江海寧市馬橋鎮1999年3月創建了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如今已形成群體效應;紹興縣楊汛橋鎮發展提花經編機,全鎮擁有億元以上經編企業8家,其中6家為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科技含量高、生產效率突出、產品性能獨特,經編在中國針織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襪業集群包括浙江諸暨、義烏、遼源等。遼源襪業依托本地穩定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已形成襪業的原料基地、織造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各項配套齊全,產業基礎扎實,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