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鞋業面臨質量危機 鞋企盼第三方認證
隨著“中國制造”的崛起,中國的鞋業在全球已經占據了無可匹敵的地位,更成就了東莞世界鞋都的名聲。然而在中國制造還未完成向中國智造根本轉變之前,中國鞋業的質量一直為世人所詬病,歐美等國對此采取了一系列非關稅貿易壁壘,給中國鞋業造成不小的麻煩。與此同時,第三方認證與檢測日益受到業界人士的重視。
非關稅貿易壁壘劇增
近幾年,中國對外貿易摩擦頻頻發生。以溫州鞋出口的最大市場歐洲為例,溫州鞋商在獲得銷售佳績的同時也遭遇了各式各樣的貿易管制。從1995年到1997年,歐盟對我國皮鞋進行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4.5億美元。1998年2月,歐委會裁定我國皮鞋對歐盟出口價格不得低于5.7歐元/雙,而此前我國銷往歐盟的皮鞋的均價為5.47歐元/雙,上調幅度達4.2%。從2006年10月7日起,歐盟正式對中國皮鞋及童鞋征收為期兩年的16.5%反傾銷稅。與此同時,歐盟也即將實施《關于化學品的注冊、評估、許可辦法》和“藍染料禁令”、“偶氮染料禁令”等,對制鞋材料中的偶氮染料、甲醛、鎳等都提高了檢測標準。顯然,貿易壁壘已成為當前鞋企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從國際貿易實踐看,非關稅壁壘措施隱蔽,形式合法。如非關稅壁壘中的技術性壁壘不僅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等分歧,提出的各種技術標準也極為復雜,且不少標準依托于國家法律法規,部分發展中國家由于科技水平不高,根本難以應付。如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環境保護局聯邦貿易委員會等各處都頒布有法規,包括《聯邦危險品法》、《控制放射性的健康與安全法》等。
隨著歐盟REACH法規的實施和更新,中國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中涉及的具有風險性的化學品量大、面廣、種類繁多,加上出口歐盟的鞋企對國外標準、法規等重視不夠、研究不足,使得出口企業在面對技術性措施時更加被動,不少企業對于REACH法規的認知仍存在一些誤區,使得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的相關國外通報和退貨時有發生。據美國和歐盟官方數據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出口鞋類產品被歐美通報召回共計31批,與去年同期相比激增四成,其中化學危險是鞋類產品被通報召回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通報召回比例的82.48%。而其中大多數為富馬酸二甲酯(DMFu)超標,占了因化學危險而通報召回的較高比例。
國內鞋業面臨質量危機
近期,上海工商部門對上海市部分商場、超市、批發市場銷售的兒童皮鞋進行了質量監測。經檢測,有24個批次商品不合格,廣東寶派少兒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型號為BO109023的“BOBDOG巴布豆”童鞋游離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不合格。
據介紹,甲醛危害人體健康,侵害人的神經系統。如果長時間穿著甲醛超標的鞋,隨著鞋和人體皮膚的摩擦,游離甲醛滲透或揮發出來,可能引發上呼吸道、消化系統等慢性疾病。而此次檢測中,“BOBDOG巴布豆”童鞋游離甲醛含量實測值遠遠超過國家標準。
11月2日,溫州市工商局公布第三季度全市流通領域內皮鞋產品專項質量抽檢結果,95批次抽檢樣品中,35批次的樣品不合格,約占37%。其中,內在質量不合格的有11批次,標志不合格的有24批次。在不合格名單中,出現了不少世界名牌的身影。
此次抽查樣品主要來自商業街及個別百貨公司,由國家鞋類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溫州)承擔檢驗工作工商人員介紹,經檢驗發現,部分品牌的鞋子沒有標注現行中國鞋號,不合格的品牌有GUESS、3A、梵熙等;在“勾心抗彎鋼度、勾心硬度”一項,MARIN、品味女神、弗雷德·皮匠等品牌的鞋子出現問題。據了解,鞋子的鋼勾心安裝在皮鞋外底與外中底之間的腰窩部位,起著“大梁”作用,支撐并保持著鞋的整體形狀,而勾心的抗彎剛度則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標,不合格的勾心會造成皮鞋整體變形,穿著不穩定,嚴重時甚至崴腳、摔倒。尤其在女高跟鞋上,隱藏的人身安全隱患更為突出。
工商人員分析,出現質量問題的原因是生產企業不重視產品標準及商場進貨查驗制度不完善,經銷商缺乏法制觀念,對產品沒有進行最基本的把關,檢驗手段落后。
與此同時,國家對鞋類產品質量及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斷地修改完善相關標準,加大監督抽查力度,如廣東近期施行鞋類產品抽檢“連坐”規定,即一個商品有問題,需要下架召回的不僅僅只是同批次的商品,還包括與該商品同一款的所有批次商品;今年8月份,廣東省工商抽檢5市鞋類商品120種,不合格77個,僅純標識不合格商品就有48個。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