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傳承,漢服沒落——中日韓服裝:怎樣才能繼續自己的美麗傳承?
在悠遠的歷史進程中,各具特色的東亞三國中日韓服裝在繼承與新變中不斷發展。中國是以漢服和旗袍為代表,日本和韓國則是以和服和韓服為代表。在時尚日新月異的今天,中日韓三國的傳統服裝到底能否繼續自己的美麗傳承呢?
日韓傳承 漢服沒落
要說韓國和日本的民族服裝,中國人的功勞可是不小。要知道,他們的和服和韓服都是從我國的服裝中繼承過去的。日本的和服源自我國三國時期東吳,因此和服又稱為“吳服”;而韓國的韓服則是借鑒了我們國家唐代服裝的款型和樣式。
可說來也怪,作為老祖宗的我們在提及傳統服裝的時候,很難拿出像樣的漢服與韓服和和服相媲美。總算還有旗袍可以在視覺沖擊上與日韓抗衡一下,可是在歷史傳承上又顯得單薄了許多。
日本和韓國對于自己民族服裝的繼承是領先我們的。即使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全盤西化的情況下,和服依然得以保留;而韓國的韓服也在動蕩的時局中得以幸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什么我們的傳統服裝就沒有人家“徒弟”的服裝有生命力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服裝問題了,更是文化信仰的繼承問題了。
看看人家日韓服裝的傳承。以日本為例,據說日本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都是公認的必穿禮服。每年還會有許多日本人帶著孩子去到西陣織參觀學習,手把手教育孩子如何織和服,通過言傳身教讓和服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日本人能夠把文化保存得這么好,真是不易。而相比之下,我們的唐代華麗羽衣,宋朝的清麗漢服,現在都已沒了蹤影,頂多在古裝電視劇中可以看到改良版的古裝。而現在再提到中國傳統服裝,人們仿佛只能想到清代滿人的旗裝了。只是那“花盆底”旗鞋和發冠實在讓人難以消受。而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旗袍也是經多次進化改良的苗條版,也算是清秀高雅了。
看著日本人教導孩子認識和織和服的場面,我們也就明白了日本文化為什么能傳承得那么好了。文化的傳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更加要依賴民間自覺地薪火相傳。
在繼承中發展
中國的漢服為什么難以為繼?為什么中國人就不懂得繼承?如果這樣發問,我想也是冤枉了中國人。其實中國人還是很為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而感到自豪的。但問題是行無余力,在生活沒有一定物質做基礎的情況下,談繼承也就近似于紙上談兵。
另外,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也使得中國更具有融合力。要知道,中國的“龍”圖騰就是由多個動物組成的。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很多的少數民族在這片熱土上建立的政權。他們的服裝特點以及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融入了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于是漢服就在包容中改變了模樣。而日本和韓國在歷史的進程中,民族結構相對穩定。像日本,即使是在最動蕩的戰國時代,天皇也沒有該換過門庭;而韓國雖然也有過百濟、新羅、高句麗鼎立的時代,但是朝鮮族一直是朝鮮半島統治者。因此,中國漢服改觀比較大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
如果客觀的說,中國的服裝發展還是注重發展和實用性的。以旗袍為例,在旗袍發展的四十年里,它從沒有停滯過自己發展的腳步。比如在1921年旗袍剛剛興起的時候,它更多的是繼承了旗人服裝的特點:平直、肥大。但是到了20年代后期,開衩旗袍就開始嶄露頭角了。等到了旗袍的黃金時代30年代,旗袍更是根據穿著者的需求變化著。
由此可見,中國服裝發展還是以實用性為發展趨勢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服裝體現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確現在不再實用漢服了,但并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忘記我們的的文化。如果為了實用而完全拋棄文化,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愚蠢的。我們應該在傳承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謀求變革和發展。
三國傳統服裝簡介
●莊重寧靜的和服
和服,江戶時代以前通常指吳服,是日本的一種民族服飾。其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吳服這個稱謂源于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傳入日本的緣故。
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于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于唐末宋初),由于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土色彩。
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制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