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展中的國內針織業配套
“十五”期間,針織行業全面提速發展,成為紡織行業中增長較快的行業。“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產業集群快速穩步發展,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品全面覆蓋服裝、服飾及產業用品等領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啟動紡織產業集群地區試點工作以來,針織工業取得長足進展。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發達地區產業集群經濟實力有所加強,與此同時,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產業鏈配套的針織產業集群呈現快速發展趨勢。
重點解決三大問題
總的來說,我國針織產業具有規模和集聚優勢,產業鏈配套比較完整,上下游企業之間能保持資源、信息以及技術上的交流和共享,有效地發揮了企業集群化的優勢。但是,隨著生產成本的提高,一些問題也逐步凸顯。尤其表現在:
一、產品附加值總體較低。眾多小企業普遍缺乏研發設計人員,產品多集中在粗加式的中低檔及大路貨,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較少。企業普遍存在重引進、輕開發的現象,設備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集群與市場銜接有待加強。一些集群內企業積極開拓市場的主動性不夠,處于被動接受客戶訂貨的狀態,導致相應的市場資源配置不太合理。有些集群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沒能形成與之共同發展的專業化市場,多數集群缺乏知名品牌。此外,多數集群內優勢企業的帶頭作用偏弱,直接影響了針織行業的提升與發展,與行業快速發展形成較大反差。
三、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導尚待科學化。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引導工作力度很大,十分重視此項工作。但是有個別地方對長遠的發展趨勢缺乏科學有效的論證和長遠規劃。項目上馬前缺乏充分論證、科學規劃。比如在加強創新和環保的工作中,個別地方政府出于保護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對知識產權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落實不到位。過于專注財政收入和GDP增長,對環境、創新、可持續發展問題主抓力度不足。
下一步,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織行業將緊緊圍繞我國紡織“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增強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著力打造自主品牌,發揮現有優勢,提升終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掌控力,以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水平和綜合競爭力?;诖?,集群地行業協會要加強信息服務,及時提供其他產業集群在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產品流行趨勢及節能降耗等方面的信息,組織集群內企業的交流活動,全面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另外,當地政府也應加強政策引導、加強要素保障、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生產能力有所提高
浙江象山縣是針織服裝行業的主要集群,2009年擁有針織企業1000余家。面料織造年生產能力達15萬噸,染整生產能力達12萬噸,制衣生產能力達7億件。
江蘇江陰市的祝塘鎮則形成了一個從紡紗、織造、印染到成衣的產業鏈。前有幾十萬紗錠、12臺進口氣流紡的產紗能力,中有2000多臺套的針織設備,后有品類齊全的針織服裝,可年產各類針織服裝1億多件。而靠近“中國常熟服裝城”的辛莊鎮因地制宜,發展以針織服裝業為主的“庭院經濟”,出現了“村村毛絨繞,戶戶橫機響”的景象;廣東佛山的張槎鎮針織行業大圓機總數超過10000多臺,設備先進,在針織企業總數不增加的前提下,經濟總量每年都以較快速度增長。
針織工業中另一個重要門類就是經編。江蘇的常熟、浙江的海寧、浙江紹興、福建長樂、福建晉江、廣東潮陽及珠三角,都是經編產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由于這些產業集群地區的經編設備材質好,加工精度高,可以向多種規格、高機號、寬幅延伸。因此形成了機型優勢互補,向專用型、專業化發展的趨勢,電子技術和設備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較強的研發和設計水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經編產品,產業規模、產品檔次都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