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實用性結合
當今世界紡紗工業中,環錠紡仍是主體,但轉杯紡在40年中獲得迅速發展,從紗線長度計算已占到紡紗總量的25%,以重量計算已占到40%。因此,轉杯紡紗是新型紡紗中的主力軍,它是新型紡紗中技術最成熟、應用面最廣、經濟社會效應較大的紡紗形式。
現在我國轉杯紡紗設備的數量與OE紗的產量已占據世界第一,約占世界的1/4。我國轉杯紡紗機機型分為自排風式、抽氣式、半自動抽氣式和全自動抽氣式。自排風式機型生產企業以山西經緯為主,另外還有福晉、滬晉、貝斯特等公司,上海有滬東紡機、二紡機,浙江泰坦、新亞也生產過。抽氣式機型生產企業有石家莊紡研所、天津紡機、西安遠東、四川川江等。半自動抽氣式生產企業有浙江日發、精工、泰坦、新亞、上海淳瑞、山西經緯、福晉、滬晉等企業。全自動抽氣式機型僅有山西經緯、浙江日發進入試制階段。
我國轉杯紡紗設備發展具有幾個突出的特點:獨立自主地發展國產轉杯紡紗機和引進國外先進轉杯紡紗機相結合,國產機始終占據70%的市場份額,紡紗企業中民營資本占主要地位。轉杯紡紗設備的發展與產品開發相結合,突出經濟效益。棉、毛、絲、麻、化纖原料的合理應用與開發,低檔原料的綜合利用,優級機織和針織紗的開發都促進了轉杯紡紗技術的發展。我國轉杯紡紗的發展長期堅持紡機廠、紡紗廠、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專件廠相結合的方針,通過轉杯紡主機研發帶動相關部件,比如:龍帶、軸承、分梳輥、轉杯、紡紗器、齒形帶、風機、電子電器元件等的共同發展,專業化的發展也提高了關鍵件的制造水平。注重學術、技術交流,培養轉杯紡紗隊伍,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使我國轉杯紡紗技術獲得持久、健康的發展。
一個國家技術裝備的發展水平應適合其國情和綜合技術經濟水平。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轉杯紡紗機要把技術先進與可行性、經濟實用性結合起來;既要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又要創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既要降低設備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又能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和市場要求的OE紗產品。
轉杯紡紗機的發展要緊密結合品種和紗支的開發,唯有擴大適紡的品種和紗支范圍,才能不斷地遞增轉杯紡紗設備的數量。應著重關注以下方面:第一,針織用紗的開發。根據賜來福公司資料,Autocoro機生產的紗有42%用于針織,而我國的OE紗用于針織的比例還很少。其主要原因機是捻度高、紗硬、紗疵多等。因此應該研究降捻措施及紗的后整理方法。第二,化纖及其混紡紗的開發。我國化纖發展很快,短化纖和新型化纖原料在紡紗原料中的比例不斷擴大。我們要研究轉杯紡的化纖產品開發,特別是細旦化纖和特種化纖產品。第三,加強非棉OE紗及其產品開發。非棉OE紗包括毛、麻、絲的純紡及其與其它纖維的混紡,這類OE紗及其最終產品(服裝、裝飾、工業用品)的市場效應值得人們探索,高附加值的OE紗往往從這里挖掘出來。第四,低級棉、廢棉、再生纖維的綜合利用。由于其原料成本低廉,開發這類產品在我國已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今后仍需深入研究,提高其綜合社會經濟效益和OE紗的質量。
我國的轉杯紡主機的發展應適合國情,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積極采取措施保證半自動轉杯紡紗機的穩定可靠性,努力減少設備故障率。加強轉杯紡紗機理的研究,提高、穩定OE紗的質量。機理的研究包括喂給、梳理、輸纖、凝聚、加捻、引紗等。適當提高轉杯轉速達到10萬~12萬r/min,引紗速度達到180m/min。擴大紡紗范圍,提高紡紗產量。發展半自動化和自動化技術,提高接頭質量,完善紡紗在線檢測。逐步擴大機臺頭數,降低能耗,完善卷繞紗筒。
要建立轉杯紡紗技術和設備的科研生產創新體系應努力培養轉杯紡紗的科研、生產、營銷隊伍,以紡機企業為主,紡機廠、高等院校、紡紗廠的結合,形成紡機、專件、協作單位的產業鏈。集中人、財、物優勢,減少國產機型數量,建立品牌理念。不斷開發紡機和紡紗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轉杯紡紗技術,創造性地研究設計,制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轉杯紡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