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紡城繡花行業絕地重生 充分洗牌產業發展更健康
“繡花”在輕紡城是一個令人熟悉的名字,在金融危機之前,輕紡城周邊的工業區里到處都可以看到繡花機的身影。但是,金融危機席卷紡城后,這些繡花廠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片片倒下了,產能極度萎縮。
不過,時過境遷。隨著經濟不斷回暖,柯橋繡花行業絕地重生,重新恢復了勃勃生機。但是,也有專業人士指出,繡花行業應有憂患意識,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再次陷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
A 五個月賺回 一年的房租
趙先生是紹興縣柯橋聯合市場的一位經營戶,主要經銷各類時裝產品。今年開年以來,繡花廠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繡花生意好,工廠都變得牛起來了!”他說,今年繡花廠生意一直不錯,忙的時候,他下了訂單還要等上一兩天才能生產。
日前,記者在紹興縣齊賢鎮一家繡花廠看到,數十臺機器正在齊刷刷地緊張工作著。據該廠相關負責人戴先生介紹,今年開年以來,繡花廠的生意就一直很好,特別是旺季的時候,客戶訂單還排起了長隊。有的客戶為了趕單子,甚至主動提高了加工費。
在柯巖一個小型工業集聚點內,廠房都被一些小型的電腦繡花廠租用了。一家繡花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的廠規模都不大,一般只有兩三臺繡花機,但是繡花廠的生意還是不錯,通常每年的3~5月、9~12月是生意最好的時候,手頭上的訂單忙得做不過來。
火熱的行情也使柯橋繡花廠賺得盆滿缽滿。北市場一家經營戶告訴記者,他們是一家自產自銷型的企業,年初開業至今生意還不錯,客戶來自四面八方,有四川、廣東的,也有國外的客戶。老板娘告訴記者,5個月的時間就把一年的房租賺回來了。
繡花行情走火甚至還帶動了二手繡花機的銷售。“小徐二手繡花機網”負責人告訴記者,他現在紹興縣湖塘街道置辦了倉庫,手上有數百臺二手繡花機。他說,紹興一些小型繡花廠是二手繡花機的購買主力,他們把收購二手機當作擴大產能的一次好機會。
B 經濟回暖帶動行業復蘇
其實早在2009年底,紹興繡花行業就開始逐漸回暖了。紹興縣東浦鎮上一家繡花企業的負責人趙先生告訴記者,此輪繡花行業走旺,其實與整個紡織行業回暖的大背景有關。他告訴記者,隨著經濟不斷回暖,紡織品需求也日漸回暖,在這波行情的帶動下,繡花作為輕紡產品的一道后處理工藝,自然也就受到了歡迎。
的確如此。日前,記者從縣外經貿局獲悉,1~10月,我縣外貿出口交出喜人成績單,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目標,全縣實現進出口總額89.6億美元,同比增長30.4%,其中自營出口65.2億美元,同比增長33.1%。10個月自營出口65.2億美元,已刷新了紹興縣在2008年創下的全年外貿出口64億美元的最高記錄。
在金融危機過后,繡花作為紡織行業的一道后處理加工環節,日益受到市場歡迎。在紡織整體快速回暖的背景下,繡花廠的生意自然跟著風生水起。
“時裝面料、家紡面料,甚至羊毛衫上,都越來越喜歡加上繡花的細節,在這種行情下,生意怎么可能不好?”紹興縣福全鎮一家繡花廠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金融危機之后,隨著人民幣匯率的走強、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紡織行業薄利多銷,日子越來越難過。很多人意識到,走原來的老路沒有發展前景了,繡花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現在紡織行業回暖,許多布商就越來越青睞繡花工藝了。
另外,金融危機中,一大批繡花工廠倒閉歇業,也讓生存下來的繡花企業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金融危機之后,繡花行業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比以前更受歡迎了。”紹興縣夏履鎮一家繡花廠的負責人金先生這樣評價當前的繡花生意。他告訴記者,自從2006年以來,紹興不斷有繡花廠關停,他們的退出,就為活下來的企業騰出了生存空間。他說,今年開繡花廠,只要有工人,就保證賺錢。
C 洗牌后繡花行業更具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繡花廠一開始進入紹興的時候,因為生產廠家不多,當時許多工廠都吃到了頭口水,每加工一米布利潤高達十幾元。但是,看到繡花行業巨大的利潤空間,不少投資者相繼跟進,最終讓繡花行業陷入了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時,紹興縣還只有200余家繡花廠,但到了2006年,全縣大大小小的繡花加工企業累計已達400余家,這還不包括家庭繡花作坊。對此,有關部門提醒投資者,繡花產業供大于求局面已顯現,繡花企業也要學會自主創新,從單純的加工中走出來。
那時,繡花產業被不少輕紡城布商稱之為“做爛”的產業,必須在經歷一輪洗牌后,才會有新的發展空間。果然,金融危機爆發后,一大批繡花企業相繼關停,或者被剝離資產,包括不少投資上千萬元的繡花企業,也不堪貸款重負只能關停。
不過,經過金融危機的一輪洗牌,也為輕紡城市場留下了一批優秀的繡花企業。這些企業或者是設備上處于行內領先水平,或者是管理上有獨到之處,要么就是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
記者從輕紡城市場上了解到,現在紹興的繡花企業不僅僅只有簡單的傳統繡花工藝,有的企業還擁有了晶片繡、水溶繡等多種新工藝,企業加工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此外,有的繡花廠還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自主開發產品。
“現在柯橋的繡花市場比過去規范了許多,企業的加工費也提高了五分之一左右。”趙先生告訴記者,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牌后,剩下的都是紹興繡花行業的佼佼者,本地繡花企業的實力更強了。
D 產業差距不能視而不見
雖然金融危機過后,紹興繡花行業又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期,但是與廣東汕頭等地的繡花產業還有明顯的差距。
輕紡城佳圖紡織設計制版中心,曾是柯橋為數不多的集繡花花樣設計、制版、分色及培訓于一體的專業織物工作室。該工作室主人劉道友2006年從廣東來到柯橋。那時,公司每天推出五六款花型都被一搶而空。可是,4年過去了,劉道友的工作室不僅沒有做大,反而關門歇業了。
“輕紡城知識產權意識太弱,布商仿冒還是太厲害,設計作品得不到市場的重視。”劉道友告訴記者,由于作品交易市場遲遲得不到培育,現在他只好關停了工作室,做起了繡花產品的貿易生意。他說,輕紡城很少有布商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所以繡花市場上價格競爭的情況還十分激烈。
另外,輕紡城繡花加工工藝也與外地繡花產業有差距。劉道友告訴記者,廣州等地繡花企業使用的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繡花機器,繡花工藝水平更高,但在輕紡城還很少看到這樣的企業。所以,柯橋的繡花面料也主要以中東等地的低端市場為主,歐美市場的占有率不高。
對此,有關人士認為,輕紡城繡花行業曾經有過陣痛,雖然經過金融危機洗牌后,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了,但是企業不應該好了傷疤忘了疼,還需要主動轉型升級。他認為,繡花企業應重視自主創新能力,引進更加先進的生產工藝,改善企業管理能力,提高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