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羽絨服業又現“習慣性”彷徨
2010年10月以來由于氣溫的陡然下降,神州大地仿佛一下就從夏天跳到了冬天。羽絨服行業的銷售旺季也隨之提前到來。作為冬季的主要消費服裝之一,羽絨服行業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熱點。2009年的倒春寒意外的將已經“溫吞水”幾年的羽絨服行業拉動了起來。讓羽絨服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暖意”。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轉眼又到一年羽絨服登場時。2010年,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工費猛漲、勞動力工資居高不下等因素,國內羽絨服行業又一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重重壓力之下,我國羽絨服行業如何應對?目前我國羽絨服市場究竟咋樣了?今年這個冬天羽絨服企業怎么過?帶著一系列的疑問,我們走進今冬國內的羽絨服市場去一探究竟。
“千年極寒”,到底寒的是誰
早在2009年,在氣象學界就有傳言稱受拉尼娜現象影響,北半球國家或將遭遇千年一遇的寒冬,中國等一些亞洲國家也難以幸免。這就是所謂“千年極寒”的來歷。
“千年極寒”說,本是氣象學界的一場學術之爭,但是很快這一本身存在著很大爭議的問題就被無限擴大化,并且波及到與此相關的很多行業。我們的羽絨服行業自然也不例外,同時由于牽涉到行業內各方諸多利益,“千年極寒”說作為新一輪的噱頭更是被炒得沸沸揚揚。隨之,各類媒體或有意或無意的報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為,為這個噱頭的熱澆上了一瓢油。一時間,“千年極寒”成為了街頭巷尾市民熱議的話題。
2010年8月,正值酷暑天氣,素有“火爐”之稱的山城重慶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仿佛空氣都已經凝固了似的。但是,在朝天門服裝批發市場里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往來穿梭的人們,形影匆匆的“棒棒”,構成了盛夏里獨特的一幕圖畫。接近40度的高溫似乎并沒有對他們造成任何的影響。
40多歲的服裝批發商常凌云正指揮著搬運工人將卡車上的貨物往倉庫里裝。這幾天,他陸續到了3車服裝,一個個滾圓的包裝袋里面裝的全是羽絨服。按照慣例,往年羽絨服的采購一般都要9月中旬才陸續開始。但是,由于某天常凌云無意間從報紙上看到了“千年極寒”的消息。沒讀多少書的他,雖然并不清楚何為拉尼娜現象,什么是“千年極寒”。但是,他就從報紙上看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今年的冬天全世界都會特別特別的“冷”。
對于常凌云這樣的小服裝批發商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經營方式機動、靈活。而常凌云們的特點就是對市場敏銳的感知能力,善于捕捉商機。這兩個優勢再加上從報紙上得來的“千年極寒”的信息,讓常凌云很快得出了一個判斷。2010年中國的羽絨服市場將一定非常火爆。
于是,常凌云立即提前行動起來。他破例提前一個月向廣東的一家羽絨服加工廠下了訂單。原本以為,提前動手能拿到一個相對優惠的價格。但是,這個“千年極寒”的噱頭早已經是家喻戶曉。他能想到這一步,其余各地的批發商也想到了。所以,2010年羽絨服的出廠價格已經漲了很多。當然,這里面還有其他一系列因素并不單純是批發商熱購的原因。遇到這樣的局面,并沒有打擊常凌云的積極性。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信心,進一步萌發了囤積貨源的念頭。
往年進貨,一般都是進一批賣一批,然后再如此循環,周而復始讓資金不斷的流動起來。但是這一次做羽絨服,常凌云打算搞票大的。他一次購進了差不多往年一季的羽絨服產品,放進了自家的倉庫。因為他預計,今年的羽絨服一定火爆,待價格高峰的時候出售能賺很多的錢。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國慶節剛過,官方媒體開始紛紛辟謠。說“千年極寒”并沒有科學依據,同時一群專家也開始紛紛撰文、現身說法指責起這個問題。顯然,輿論導向開始變了。常凌云的心也還是迷茫,甚至有點慌了。如果,今年的天氣沒有“很冷”;如果,羽絨服出現滯銷……太多的如果,已經讓很多的常凌云們不敢往下想了。
實際上,且不說“千年極寒”這個噱頭的誘導。單純從川渝兩地的氣候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每年冬季的平均氣溫都是零度以上。即便是很冷也不會到零下多少度,并且時間很短每年僅僅2、3天而已。所以說,羽絨服并非兩地消費者必不可少的服裝。類似常凌云這樣盲目的囤積貨源,風險之大自然不言而喻。
實際上,羽絨服行業各環節一味地相信“傳言”而大量囤積羽絨服并不是明智的做法。適當的囤積是可以的,關鍵是一個“量”的問題,企業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消化能力來選擇,而并非一味的盲從。
全行業瘋狂,消費市場提前預熱
2010年國慶長假,在喧囂的成都春熙路上各個百貨公司、服裝賣場都早早的把新款羽絨服擺上了柜臺。按照慣例,在我國南方新款羽絨服一般都是在10月底或者是11月初才上市。但今年各個品牌企業也罷,中小企業也罷都不約而同的將新款的上市時間提前了1個月左右。
提前上市的原因主要也還是受到2010年羽絨服行業預期看好的影響,所有的羽絨服生產企業都想在這個“寒冬”里面賺一筆“暖票子”,發一筆“溫暖財”。
國內羽絨服行業的品牌企業無一例外的加強了設計和營銷的力度,在大量推出新款式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銷售人員素質的培訓。品牌羽絨服依然把自己的主要銷售陣地擺在了國內一線城市的百貨公司里面。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2010年羽絨服價格普遍大幅度漲價。所有,本來價格就不菲的品牌企業也就自然而然的把消費對象定位在對商品質量和品牌有需求、追求時尚,并且對價格敏感度不高的消費者上。
在成都某百貨公司的羽絨服專柜前,標價1000—2000元的羽絨服比比皆是,3000元以上的羽絨服也并不鮮見。專柜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今年新推出的款式,導購人員也在忙忙碌碌的整理衣物以及向顧客介紹產品。但是,國慶期間前來“看”羽絨服的顧客確實很多,不過真正購買的卻還在少數。因為,窗外依然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羽絨服的銷售旺季還沒有真正的到來。
這些絡繹不絕的消費者一部分是利用國慶假期逛街順便看看羽絨服。另外有一部分則是也看到了關于今冬天氣會異常寒冷的消息而懷著未雨綢繆的心思前來打探。總的來說,今年品牌羽絨服價格上漲大約在20%左右。不過據了解,近幾年以來品牌羽絨服在百貨公司這樣的地方銷量呈現的卻是逐年下滑的趨勢。主要原因是百貨店聯營模式的局限性已阻礙了百貨渠道的進一步發展,百貨商場的競爭優勢在下滑、消費需求在流失。
而今,我們站在店鋪林立的繁華商業街區一定不難發現其中多少會夾雜著一家或者幾家各品牌的羽絨服專賣店。這類專賣店裝修考究,風格統一,集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為一體。目前,各品牌羽絨服企業正加緊專賣店銷售模式的推廣。全國一、二、三線城市里,品牌羽絨服專賣店正如雨后春筍般建立。這也是各羽絨服生產企業為了彌補或者說是替代傳統百貨商店優勢下滑所采取的一種措施。
任忠君在成都開某品牌羽絨服專賣店已經兩年多了,他的店主要靠每年冬季銷售羽絨服來獲利。平時則兼營一些其他的季節衣服,維持大體上的收入平衡。
但是2008年羽絨服市場疲軟,任忠君入行之初就虧了一大筆錢。好賴堅持到2009年卻遭遇暖冬,銷售形勢不容樂觀。好在年后的一場倒春寒,才讓他的羽絨服生意得意做下去。轉眼到了2010年,坊間盛傳的“千年極寒”讓任忠君非常高興。用他的話說就是,羽絨服這買賣跟種地差不多,都是靠天吃飯。
實際上,隨之10月中旬的第一次降溫,任忠君羽絨服專賣店的生意就開始逐步進入了銷售旺季,這比往年提前了大約半個月。由于今年企業開發的羽絨服新款式特別多,較往年多出幾十種。所以,銷售形勢整體看好,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很強烈。可以說,2010年羽絨服專賣店的銷售是開了一個好頭。
另外,還不得不提及一下羽絨服網絡銷售的情況。服裝行業是試水網絡銷售最早的行業之一,雖然其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縱觀整個行業仍然對網絡銷售趨之若鶩。羽絨服行業自然也不會例外,但相對于T恤等服裝的熱賣來說,羽絨服的網絡銷售確實就“冷”得不是一般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