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裝業調查:成本越來越高 有單不敢亂接
12月10日,東莞,一條條寫著招工的紅色標語,在廠房外迎風飄揚。
“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港商都已經轉型,把業務外包出去或者把工廠往內陸遷移。”中華總商會珠三角委員會主席曾智雄介紹。
海關最新統計顯示,11月,中國進出口值2837.6億美元,同比增長36.2%,環比增長15.9%,刷新今年9月份創下的2730.9億美元的紀錄,其中出口1533.3億美元,增長34.9%。
出口形勢報喜之下潛藏隱憂。11月份,中國的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3.2%,比上月略升0.6個百分點。分行業來看,有11個行業高于50%,其中機電和服裝行業新出口訂單指數較高,達到60%以上,但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9個行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在50%以下,說明中國制造業出口形勢結構性差異較大,在國際經濟環境較為復雜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整體回升、穩步回升態勢尚未形成,未來出口走勢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從增值能力看,中國制造業增加價值率僅為美國和德國的1/2左右,日本的2/3左右。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更加屈指可數。
“隨著低成本的要素競爭力逐漸被削弱,對企業來講,下一步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形成什么新的競爭優勢?”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認為,當中國不便宜的時候,中國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將會有所改變。
“新三座大山”
今年11月中國進口的鐵礦石價格上漲了59.4%,塑料上漲了25.8%,鋼材上漲了11%,這傳遞到家電領域就意味著成本上漲4%-5%,而勞動力成本上漲30%依然面臨勞工荒的問題。
事實上,東莞制鞋企業老板們還把人工、原料和人民幣升值稱為“新三座大山”。“現在一些價格太低的單,我們都不接了。”一位東莞鞋企老板說。
不僅是制鞋業,服裝業也同樣陷進了有單不敢接的怪圈中。
“環球經濟在逐步恢復中,雖然歐美日的經濟不太好,但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還不錯。”在張燕生看來,在目前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得更加努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慢慢實現轉型升級。
“一般來講,企業的競爭力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屬于要素驅動的競爭力,其次是規模驅動,最后才是創新驅動。”張燕生認為,目前出口企業正開始從低成本的要素競爭優勢向規模的成套設備競爭優勢過渡。
但瑞士信貸數據顯示,去年工資支出僅占中國電子行業企業收入的3.5%。“中國不會喪失競爭力,至少短期內不會。由于已經擁有非常先進的操作設備,中國仍將是關鍵的制造業中心,但中國出口商品在發達市場的份額可能不會進一步提升。”瑞士信貸表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