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利用文化創造服裝品牌價值
服裝行業在面對全球金融風暴的挑戰和磨煉時,更清晰認識到服裝業并非單純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一個都市產業、時尚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與高新技術密切結合的產業。
近日,在泉州石獅舉行的中國服裝品牌發展要素新解論壇上,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鄒游、浙江理工大學服裝設計系主任趙偉國等業界精英以全新的視覺,解構中國服裝品牌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要素及趨勢,為泉州服裝企業未來發展拓展了新思維、新視野。
陳大鵬: 服裝得擺脫他人的影子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介紹,全球如今最有利于發展服裝行業的國家就是中國,因為中國有最成熟而完整的產業鏈,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此外,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他說:“服裝是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產業,好的品牌可以存活百年,未來中國的服裝產業發展前景依然十分美好。”
他說,服裝產業要素的改變影響著產業形態的變化,未來服裝行業將是現代都市產業、時尚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相互結合的成長性產業。如何把握產業要素,抓緊轉型機遇,是步入新發展空間的惟一途徑。“僅靠勞動成本優勢,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是走不長久的,且不說勞動力成本提升是剛性的,資源和環境的限制也有很大的影響。”
他認為,企業要做的是改變發展方式,利用文化創造價值,提高產品附加值,完成品牌貢獻,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說:“服裝產業范疇的品牌概念,是整個產業而非單個終端品牌,制造商、供應商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高產品附加值以及與市場終端品牌合作,都可以進一步促成產業品牌的發展,也就是成衣是品牌,紐扣是品牌,機器也可以是品牌。”
他預測,打造產業鏈的全明星陣容,整體提高產業素質,依靠部分強勢品牌沖向世界,這是未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方向。他介紹說:“現在,許多外貿加工企業轉型,但是這個轉型卻只是單一地把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市場,打算做品牌推廣。但外貿和內銷是兩個分離的系統,要完成轉型,必須依靠兩步走,加強產品研發,而后利用與國際品牌合作的經驗,再次與國內品牌進行合作,做好內功積累經驗,然后才開始做品牌推廣。”
中國紡織服裝業走跟隨策略,如何從產品研發、時尚潮流及品牌內涵等方面擺脫他人的影子,走出自己的道路,關鍵在于質量、創新、快速反應三位一體的產業化建設,而這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就是走產業化道路的重點,用全球的視野、創新的思維,整合資金、人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利用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才能進一步打造企業的軟實力,調整轉型,增強企業競爭力。
鄒游: 國際趨勢要本土化呈現
“服裝是時尚產業的核心,是時尚的主導內容,在時尚產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鄒游說,服裝的流行速度快、形式多樣引導流行趨勢,并直接影響其他的產業。
他介紹,巴黎、紐約、倫敦、米蘭和東京,被稱作全球五大時尚中心,其時尚文化和時尚產業,都以服裝作為支柱,同時由其他時尚產業共同支撐。經過二十世紀的百年蛻變,服裝業逐漸被歷史證明,是具備最成熟的流行引導能力及最廣泛影響力的時尚產業。因此,時尚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服裝為依托,與其他相關產業結合,統籌安排,提高整個時尚產業的形象與水平。
“近年來服裝從品牌到風格呈現多元化趨勢固然是好,但落腳于跟隨國際大牌趨勢也有弊端。如此多品牌的到來既增添了國際的風采,也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是有時反映在個體上卻顯得雜亂無序。”他說,品牌設計師在設計呈現上要盡量避免出現以前所有看過的任何可能,這其中也包括了對國際大牌的仿效。
他認為,國內的品牌眾多,不同的品牌,定位也不盡相同,如果一味地跟隨國際品牌路線,而忽略了自身品牌內涵的塑造,那就本末倒置,這其中本土化的強調很重要。國際時尚權威人物現在普遍關注中國,如果要把某位設計師或者某個品牌推向世界時尚圈,必然有所考量。中國設計師要獲得國際認可,就不能拿著別人嚼爛的東西放上臺面,那樣只會被輕視。
當某個品牌面對中國市場,要如何解讀流行趨勢,如何明確品牌定位,其中的度如何把握?“有你所用,必有你所不用,評價標準就是品牌定位、就是趨勢解讀。這其中,設計師只是在品牌框架下完成分內的細化工作,而品牌定位以及流行趨勢的把握都要依靠品牌管理者。”他說。
中國的市場有自身特殊性,傳統文脈、審美特性都與國外大不相同,不能將意大利的性感、美國的自由、法國的浪漫強加在中國的消費者身上,一味模仿所作出的判斷是不準確的,只會造成品牌迷失。這就要求中國的服裝品牌在色彩造型、結構語言有本土化的塑造與升級,才能達到中國制造向中國創制的質的飛躍。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