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加工鞋企的“顯微鏡”
圣誕到了,江蘇很多生產圣誕禮品的老板卻快樂不起來,因為今年“沒有功勞只有苦勞”,基本上沒怎么賺。
全球每10只毛絨玩具,就有7只來自我省揚州,而就在這個對全球玩具市場影響力巨大的地方,企業今年過得并不好。
原輔料漲價是重要推手。受棉花價格影響,今年滌綸棉也玩起了“過山車”。揚州市玩具協會會長劉忠介紹,10月初,揚州市場上滌綸棉價格開始發力,從1萬元/噸一度沖至1.68萬元/噸,最近才回落至1.2萬元/噸,“一般圣誕訂單在10月底就要全部交貨,經一個多月的海運到歐美市場,原材料在生產的緊要關頭漲價,影響太大了,這還不包括包裝等輔助材價格上漲15%”。
勞動力價格大幅上漲,讓企業同樣備受煎熬。江蘇嘉仁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崔峰告訴記者,勞動力成本占據毛絨玩具生產成本的三四成,而今年以來,勞動力成本增加20%左右很普遍,部分企業達到50%左右。“去年工人工資是5元∕小時,今年漲至7.5元∕小時,而且熟練縫紉工太難找了。”
匯率波動,也令企業頗為頭疼。揚州出口的毛絨玩具多以美元結算,上半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在6.82元左右,但從9月起,美元匯率持續走低,降至目前的6.6元。劉忠說,匯率變動導致企業凈利潤嚴重縮水,幾乎無利可圖,“但如果毀約停產,高額的違約金根本賠不起。”
南京法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雷算了一筆賬:以前做一個“圣誕老人”,各種成本加起來大概在15-16元,而批發價在18-28元之間,現在總成本要超過18元,而不少已經預付定金的客戶不可能再漲價,所以一部分訂單甚至倒貼錢。
調查中記者發現,現在,絕大多數的揚州玩具企業都不再接玩具長訂單,三個月以上堅決不接。龍頭企業揚州雅倫玩具公司為節約勞動力成本,則將80%的制造環節轉移至安徽,揚州總部只負責原材料采購及包裝創意。但更多的企業,面對這個不快樂的圣誕節,并沒有太多好辦法。揚州有100多家玩具出口企業取得玩具出口資格,不管是轉內銷或是搬遷到外地生產,都需要重新投資,而這些企業普遍實力小,抗風險能力差,處境確實堪憂。
反觀一些國際名牌玩具,在中國市場銷售,當下價格卻依然能“一個頂百”。昨天下午,記者在德基廣場一家名叫“樂禮軒”的馬來西亞與澳大利亞攜手開發的禮品店看到,一只胖乎乎的熊售價1500元,一些手掌般大小的袖珍熊也要300多元。為何這些玩具售價這么高,服務員解釋:“熊的表面和填充物使用的都是低碳原料,而且品牌是國際知名品牌。”
從這樣的反差里,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第一,勞動密集型產品未必就是夕陽產品,但必須走品牌提升之路。事實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去年我國的茶葉一共出口了132萬噸,但由于我們在國際市場定價中沒有多少話語權,平均價格是每斤兩個美金,而英國立頓紅茶,去年的銷售是33億美金,相當于去年我國所有茶葉出口產值的70.6%。第二,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一點不比國外弱,應高度重視國內市場的開發。福建晉江鞋企的轉型就是成功例子。原來這些企業也和揚州的玩具企業一樣,為阿迪達斯、耐克等做代工,但現在他們主攻國內市場,并成功打響了361°、特步、安踏等知名品牌。
而與以上兩點密切相關的,就是創新。不要以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不需要創新,事實上,塑造品牌、開發市場都離不開創新,而且這種創新必須緊貼當地消費文化。記者曾到“好孩子”集團采訪,那里研發中心展示的各款童車,都充滿了創新因子。比如一款出口歐洲的新童車,借鑒老板椅的原理,能夠360度旋轉,讓孩子的臉可以隨意朝向任何方向,售價高達1980歐元。此外,他們為日本研發的童車特別小巧精致;為美國開發的童車,則寬大而簡單;針對國內市場的童車,則強調一車多用……為此,該集團在全球設立了多個研發中心,直接對接市場需求。
和服裝、鞋帽等出口商品相比,圣誕用品不太起眼。但是這個小小的窗口,也是我們觀察出口加工業的“顯微鏡”。圣誕用品行業集國內出口加工業的諸多特點于一身,技術含量、利潤、價格、產業集中度、抗風險能力都很低。而時至今日,國內出口加工業所依賴的低成本優勢已漸漸成為過去,有些矛盾和困難已經到了不容回避的時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省玩具業近期的不快樂,其實對所有出口加工行業都是一種警示,也是一份特殊的“圣誕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