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被剝下“皇帝外衣”假外資掀回歸潮
已于12月1日實行的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標志著我國內外資企業稅制的全面統一,外資超國民待遇的終結。
然而,這也進一步在國內服裝業掀起“波瀾”,繼2008年1月1日實行的標志著“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后,分析人士表示,此番內外資企業稅制的全面統一,將進一步掀起“假外資”服企“改制”回歸浪潮。
假外資的“潛行規則”
活躍于國內多年的“合理避稅游戲”孕育了數以千計的假外資企業,比如在福建,閩南地區的泉州、晉江、石獅一帶的服企中,外資或中外合資企業幾近上萬家。其中大部分企業只是戴了頂“洋帽子”的“假外資”企業,他們只是在法律上由注冊在香港或BVI(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等避稅港的公司進行控股,主要股東和控制人都是本地人或者本地家族。僅僅在BVI一地,50多萬家注冊的企業中就約有近20萬家與中國的私營企業有關。
而在廣東,過去很多年來,來自香港的客商們總是源源不斷地“回鄉”尋找投資機會。盡管上一個星期,這些人的身份還是本土企業家。
不惜以各種渠道變身“外資”,顯然好處頗多。從事服裝加工生產的晉江華利紡織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建設說:“過去每生產100元的服裝,作為內資企業要比外資企業多付稅收成本10元左右。”
正是看到外資企業享受“兩免三減”等稅收優惠政策的“利好”,不少服企利用福建地處僑鄉,并與臺灣、港澳以及東南亞臨近這一獨特的優勢,通過各種方式“引進外資”,改變身份,享受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假外資”的泛濫由此而來。
事實上,“假外資”企業的好處還不單為合理避稅,更深層原因在于這種“假外資”身份有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和謀取更便宜的運營成本。
“一家純內資服企變身外資后,稅后利潤可增加20%以上,這種避稅和境外上市財務報表好看的做法可謂‘一石二鳥’。”晉江市協誠美豐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軍告訴記者,境外的控股公司作為母公司控制境內多家外資子公司,各子公司還可以享受有關稅收優惠,并能將利潤合并到境外母公司。境外母公司海外上市,不僅股權結構不需要調整,而且可以用較低成本重組國內子公司資產。
同時,由于前些年,地方政府以吸引外資為主要工作目標的設定,讓許多本土企業看到身份“轉換”后的“利潤空間”,更容易的拿地渠道、更便宜的拿地價格,以及更優惠的運營條件等等。
正因為有此諸多利好之處,內資服企變通為外資企業的“游戲”在國內一段時間內“樂此不疲”,而政府對此也是長期以來保持著默許的姿態。
“回歸”價值
“超國民優待”的終結,在稅制層面,外資企業的魅力大為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內資服企變通為外資企業的“游戲”日漸缺乏參與者,回歸國內企業身份的諸多利好開始顯山露水。
首先,稅費上的“統一”使“假外資”服企在“外面”折騰的意義已大不如前。
其次,對于假外資企業而言,國內資本市場的巨大潛力日益成為“假外資”服企回歸的主要動力。
考慮到國內A股市場以往的人氣,市場總量的大幅增長,這對品牌效應一般的服企而言,誘惑極大。由于境外資本市場對國內服裝、鞋業等傳統行業的估值普遍偏低,選擇境外上市的服企將面臨“無人問津”的風險。畢竟,諸如受境外投資者歡迎的安踏、百麗之類的大型公司在國內并不多見。
而國內資本市場機會的凸顯,讓眾多假外資服企看到“國內發展”的巨大“錢景”。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內地各證交所通過IPO融資達669億美元。遠高于美國的420億美元,其中,創業板的推出,讓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服裝業看到突破發展的機遇和獲得更“好”融資渠道的可能。
據了解,在2010年,共有104家企業在深圳證交所創業板募資129億美元,其中許多公司的市盈率高于70倍。
業內人士指出,得益于國內資本市場中的機會,以及對外資的某些限制,有跡象表明,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假外資”服企已經開始轉變觀念,進行公司注冊地調整,甩掉“假外資”身份回歸國內資本市場的動向,而境外上市大軍中也已分化出一批爭上國內資本市場的隊伍。
早前,曾有國內A股上市的供應生產服飾輔料的偉星股份曾發布公告稱,已經商務部批準拋售其外資相關股份,其企業類型由外資企業變更為內資企業。
而根據國內上市條款的一些規定,如“最近三年企業實際控制人不能發生變動”,以及“無經營實體的控股公司不能在境內上市”,眼下,越來越多的假外資企業開始謀求“改制”,這些人相信,現在的改制將正好在3年后迎來國內股市牛市行情,那時的上市將有助于其贏得大量的擴張資本。
來自于國內稅費調整和資本市場的利好因素,假外資有了“回歸”的基礎。然而,在目前環境中,仍有一些阻力讓“回歸”猶豫不前。
最主要的阻力還是所謂的“合理避稅”,由于國內稅率與其他海外避稅港稅率相比要高,部分“假外資”服企仍希望交更低的稅。
“盡管現在我國相關稅費都已實行國民待遇,但坦白講,我們的稅率還是遠高于香港或其他避稅港,如果稅務機關未能有效制止境外上市公司通過利潤轉移規避稅收,以及假外資企業的‘合理避稅’,那么在國家損失收入的同時,還可能對境內外上市公司造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分析人士指出,“假外資企業的一些‘優勢’還未完全散失,在稅率上,他們的外資身份依然能得到一些實惠,比如境外上市公司盡管也被要求財務相對透明,但可以通過跨境交易合理避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