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如何不慌
現狀 “用工荒”愈演愈烈
近年來,制造行業在春節過后出現“用工荒”現象幾乎年年都是新聞熱點。2010年,隨著經濟形勢回暖,“用工荒”愈演愈烈。
春節剛過,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相繼出現大規模“用工荒”。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棉紡企業普遍面臨招工難的困境。不少企業訂單不斷,有“米”下鍋,卻“搶”不到“巧婦”。“用工荒”成為制約紡織企業發展的瓶頸。由于招不著人,有的企業派人在長途汽車站蹲守,直接把剛下車的新工人“拉”到廠里。有的企業開出每招一人給一二百元介紹費的優惠條件以廣招工人。寧波市130多家企業甚至包機到重慶招工。而隨著“用工荒”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蔓延,在安徽、四川等勞務輸出大省也同樣一工難求。
12月初,離春節還有兩個月,部分沿海地區企業已經陷入舊人流失、新人難招的尷尬境地———不少企業招工負責人感慨:招工越來越難了,今年年底“用工荒”提前來襲了。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用工大省,企業普遍反映年底的“用工荒”比往年提前了。
實際上,不少紡織企業常年都面臨著“找不來工人”的難題,有一定技術的工人更加難找。紡織企業一線工人的流動性很大,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一線員工在一年中走了3000人,又新招3000人,約占集團紡織服裝員工總數的1/5。
■ 記者點評
“用工荒”并不是新事物,實際上從2003年以來,沿海地區的階段性缺工現象就時常刺激著政府和企業的敏感神經。有跡象顯示,“用工荒”已不是歲末年初的季節性偶發現象,今后有可能成為一種常態和必然,因為它已連續出現了好幾年,且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專家們對其背后顯現的“人口紅利危機”普遍表示擔憂。用工短缺已成為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新問題。有人估算,目前珠三角地區用工缺口達到200萬~300萬人,而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缺工或將超過1000萬人。
勞動力成本低曾經是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競爭中最明顯的優勢,隨著用工成本不斷提升和“用工荒”愈演愈烈,依靠勞動力紅利支撐起來的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勢必要加快轉變。
■ 業界評析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用工荒”折射出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而微利的生存狀態亟待通過調整升級來實現;與此同時,政府也應為此進一步創造條件、優化環境。
溯源 招工難背后
從表面上看,今年紡織行業走出金融危機陰影迅速回暖,訂單大幅回升是年初“用工荒”的直接誘因。有些企業在金融危機襲來時沒有長遠打算,大批解雇工人;有的企業沒能在日常工作中培養起與工人的情感和價值聯系,因此一旦形勢好轉,“用工荒”的現象就比較明顯。但認真探究,“招工難”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與勞動強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資對農民工越來越沒有吸引力,這是導致招工難的最直接的原因。據了解,長三角地區紡織企業一線工人的月工資大多在2000元以下,僅有少數企業月工資在2500元以上。由于紡織一線工人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也相對惡劣,許多農民工寧愿少拿工資干輕松的活兒也不愿意到紡織企業工作。曾經聽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江蘇某紡織企業想方設法從寧夏某貧困地區招來了一批工人,結果一兩個月后,這些工人就要求回家不干了。問其不愿意干的原因,他們回答說:“干這個活兒太累了,不如回家曬太陽啊!”
其次,沿海地區與內地城市的工資水平差距正在縮小,沿海地區企業薪酬缺乏競爭力。在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紡織企業一線工人的月工資已經達到1000多元,有的接近2000元。隨著產業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用工量增加,農民工就近打工的選擇增多,去沿海地區的越來越少。
再次,紡織企業大多沒有完善的人力資源培養機制,造成一線工人流動性很大,不僅招工難,要留住工人更難。尤其是技術工人的短缺使企業在技術開發、產品創新方面舉步維艱。技術工人工作時間較長,技能熟練,并且懂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巧,能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但是技術工人需要時間來培養,還需要企業在技能培訓等方面下工夫,不少紡織企業不愿意承擔培訓工人的成本,由此導致了行業內部能工巧匠的缺失,這樣一來當然很難招到需要的人。
■ 業界評析
上海華日服裝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朱雪芹:制造企業短缺的是熟練工人,隨著三農問題的逐漸解決,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廣大鄉鎮和農村就業崗位增多,一些熟練工人能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就業,雖然報酬略低于沿海發達地區,但可就近照顧家庭,因此不愿意再出外打工。
江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盧克松:導致“用工荒”的原因不僅僅是企業待遇低這一個問題。應該看到,這是金融危機后國內產業轉移加快、經濟格局發生復雜變化的一種現實反映,是制造業遇到的共性問題,也是一個趨勢性問題。對此政府要高度重視,及時規劃,統籌解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