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女鞋抱團創立品牌再上新臺階
12月20日-22日,中國・惠東第五屆鞋文化節暨時尚女鞋訂貨會在惠東銀基國際鞋城舉行,吸引了來自歐洲、美國、東南亞、香港等地區及國內的客商。
三天的訂貨會共接待客商3.8萬人次,簽訂合同985宗,訂購時尚女鞋7200萬雙,合同金額26.1億元。這些數字證明,“中國女鞋生產基地”的產品確實深受客商歡迎。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惠東鞋企多,產品質量也不賴,但大多數鞋企仍然依靠貼牌加工,能夠自創品牌的鞋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
代工之路越走越窄
惠東縣黃埠鎮某鞋廠老板黃先生有一個品牌夢,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品牌能揚名全球。但目前,他的鞋廠主要做貼牌加工,每雙鞋賺幾元錢的加工費。
另一個鞋企老板林先生說,同一鞋廠生產的鞋子,貼上知名品牌的標識,價格就是幾百上千元,貼上自己工廠的商標,每雙只賣一百多元。
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大部分鞋企規模小、牌子弱、過于依賴貼牌和加工的弱點,不少鞋企老板增強了品牌意識,一些鞋企迫于生存,不得不走上產業升級、拓內銷、創品牌的路子。
近年來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對鞋企貼牌加工模式造成了較大沖擊。歐盟、美國等地多次針對中國鞋產品開征反傾銷稅,西班牙等國發生過焚燒中國鞋的事件,中國鞋產品容易陷入國際貿易糾紛漩渦中,貼牌之路越走越窄。
自創品牌并不容易
惠東大嶺鎮鞋企老板張先生說:“誰都想自創品牌,可是這并非易事。”
在國內不少鞋業產地考察過的張先生說,惠東的鞋子產量大,質量好,但為何一直難以打響品牌呢?
惠東鞋業商會秘書長陳油認為,品牌不可能一夜之間孕育成功,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前打造一個知名品牌需要投入三四千萬元,現在需要投入一兩個億。惠東不少鞋企規模較小,無力作如此巨大的投入。
廣東鞋業廠商會秘書長吳航認為,觀念、人才、規劃等,都在制約企業自創品牌。
有業內人士認為,鞋廠老板在砸錢做品牌和貼牌加工獲利潤面前,大多選擇后者。因為品牌建設緩慢,貼牌生產既可以節省設計和推廣費用,又可以減低運營風險,有利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