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業:進入由高新技術主導的產業轉型新階段
11月19、20日連續兩天,分別在北京、上海兩地,全國紡織科學技術大會和中國服裝高新技術成果交流推廣大會相繼舉行。在“十一五”與“十二五”交接的關鍵節點,“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成為中國紡織業界的最強音。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紡織工業是我國“十二五”時期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重點產業之一。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服裝高新技術成果交流推廣大會上,國家科技部調研室主任胥和平為參會代表介紹了我國未來5~10年科技發展戰略和目標,并解析了像服裝業這樣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該如何推進科技創新,而他對傳統產業的概念解釋尤其吸引了大家。
他說,傳統產業是指前兩次技術革命(蒸汽機與內燃機、電動動力)形成的產業,與后來的傳感、通信、智能和控制技術開啟的新技術革命形成的新興產業相區別。但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二者間的關系絕不是落后與先進、老朽與新生的概念。相反,傳統產業在新技術支持下,正蘊含著全面提升的無限可能。
對“傳統產業”概念的“校正”同樣出現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的大會發言中。他坦言,《紡織行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的出臺,目的就在于消除社會上甚至一些重要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紡織工業的誤解。
杜鈺洲說,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相當多的單位把紡織工業視為傳統產業,等同于老朽的產業、不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產業。因此,很多紡織企業的技術攻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事實上,所謂傳統產業無非是歷史悠久的產業,悠久到與人類文明同生同在同發展。其實,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新生活的追求都首先體現在傳統產業的進步上。所謂傳統產業,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產業,又是各時代科學、技術、文化、社會發展的集大成者。”
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將“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寫進了指導思想中,可見,像紡織工業這樣急需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的消費品工業對全民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是何等的重要!根據“建議”的要求,紡織工業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落實好《紡織行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所列的50項攻關項目和110項推廣目錄,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早日建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為“傳統產業”正名!站在“十二五”的門檻上,我們將與世界一起,進入一個由高新技術主導的產業轉型新階段,開創更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