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服務推動溫州鞋革等企業發展
在整個“十一五”期間,浙江民營外貿以年均22.4%的增速,畫出了一條快速攀升的發展曲線。筆者在杭州海關調研發現,作為主管地的國家進出口監管機構,杭州海關針對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特點,從點、線、面三個不同維度為其度身定做了一系列個性化服務政策,有力助推了浙江民營外貿的快速成長。
杭州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10個月,浙江省進出口額達到1087.3億美元,歷史上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亮化“點”:扶持民營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首先,杭州海關首先將目光放在了對行業拉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身上,推出了基于企業需求的、以“信息互通、關企互動、共同提高”為核心的“一對一”服務。
溫州“奧康鞋業”是我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之一,這家公司為提升產品競爭力,與國際鞋業巨頭——GEOX公司合作,引進了先進生產管理,實施流程改造,使一條原來日產600多雙鞋的生產線的產能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多,達到1400雙。
效能的大幅度提升,讓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又喜又憂。喜的是,如此一來相當于不花一分錢就新建了一個工廠;憂的是,由于原材料供應在國外,物流能否滿足生產線需求成了一個關鍵。為此,杭州海關為企業設計了一套通關流程:海運貨物應用區域通關模式,通過“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既方便企業報關,又提高物流效能;空運貨物運用“港港聯動”模式,“奧康”進口的原料一旦到達上海空港,立即通過“卡車航班”將貨物轉到溫州空港就近報關,實現貨物“一單到底”的物流運輸格局。運用這一套通關流程后,“奧康”每年800噸的空運進口貨物基本實現了當天申報、當天審結、當天放行。
奧康鞋業儲運部負責人李海軍說:“溫州口岸的通關速度與我們現有生產流程的物流需要剛好合拍,再也不擔心生產線‘吃不飽’了。”
在海關的系列服務措施下,“十一五”期間“奧康”迎來了一個成長黃金期。加工貿易出口額從2006年的2590萬美元提升到2009年的3790萬美元,加工貿易備案金額也從2006年的2081萬美元發展到如今的4053萬美元。
筆者了解到,海關針對龍頭企業推出的“一對一”服務舉措較好地適應了企業的發展步伐。統計顯示,243家年進出口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浙江民營龍頭企業,今年1~10月實現進出口額301.2億美元,貢獻了千億民營外貿總額的27.7%。
激活“線”:民營企業與特色行業共榮共生
嘉興海寧素有“皮革之都”的美譽,然而眾多皮革企業多年來卻為舍近求遠走上海口岸導致物流成本偏高所困擾。杭州海關適時開發并推出“環嘉興港大通關系統”,并配套實施“屬地報關、多點驗放”的通關方案,激活了皮革行業“家門口”的乍浦港的活力,在便利皮革行業出口的同時,極大地節省企業的物流成本。
海寧最大的皮革沙發生產民營企業蒙努集團公司對“出海口”搬到“家門口”所帶來的便捷通關感受頗深,公司進出口部經理肖治煜說:“從船到港、到完成進口申報、貨物出港區,海關通關手續連貫且快捷,在整個進口物流過程中我們不用再往返,異地通關容易產生的疏港、滯箱費用都省下來了。粗略估算,進口通關成本能降低30%~40%。不僅是我們,現在乍浦港已成為包括海利得、富邦集團在內的海寧民營皮革企業進出口貨物的首選港口。”
雖然今年以來浙江省外貿發展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但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放緩、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國際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為此,海關統計專家建議出口傳統商品的外貿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加強出口品牌培育,提高行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而進口企業則應抓住機遇擴大進口,特別是可以加大緊缺商品、關鍵技術設備、節能環保設備和原料性商品的進口力度,擴大服務民生的醫藥產品和消費品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