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品牌得失背后的行業趨勢
成功是成功者的里程碑;失敗是失敗者的墓志銘。在被人們定義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2010年中,我們雖不能妄下定語,肯定哪些企業最終順利走進安全地帶,但卻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傳統的“封閉式創新”轉向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式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尋找新的突破。
184天的世博大考
在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上,中國商人送去的包裝簡陋的湖絲以極高的品質得到金獎。隨后,這種“榮記湖絲”不但聲名大振,還獲得了免檢出口英國的資格,巨額國際貿易由此展開。
通過奧運會的歷練和學習,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已學會了充分借助世博這個平臺,把看家絕活展示給世界。3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獲得世博會特許經營資格,涵蓋了服裝、飾品、帽品、家用紡織品等。
依據上海世博會的營銷計劃,合作伙伴分為三個等級:全球合作伙伴、高級贊助商、項目贊助商。作為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產高級贊助商,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新世傲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世博特許經營領域最重要的兩家眼球企業。
名不見經傳的上海新世傲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紡織服裝及相關行業的20家民營企業共同組建的。在世博特許經營競爭上,新世傲走的是聯合營銷的路數。新世傲董事長朱政平分析,組成新世傲的是20余家資質不錯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單個分頭作戰有個性、有特色,能活躍、豐富市場,但往往因實力有限,難以承接大項目,只有抱在一起才能共同分享世博這塊大蛋糕。
本屆世博會中國民營企業館由10家民營企業組成,他們均為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美特斯邦威作為服飾行業的代表位列其中。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周成建在談到參與世博會的初衷時說:“參加世博會民企館的建設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出于對當下形勢的期望,期望美特斯·邦威有機會進一步鞏固國內市場,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是對未來發展的期待,期待能更好地為中國服裝行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成為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一份子。”
美特斯·邦威不僅是上海世博會民營企業聯合館“活力矩陣”的重要參建和參展單位,還是世博會特許產品的生產商和零售商,開發世博主題相關產品,在全國主要旗艦店進行銷售。此外,美特斯·邦威還為世博民企館工作人員、浦東新區世博志愿者等提供了專用服裝,并制作媒體專用服裝。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上海總部和南北東西各個區域匯總回來的信息顯示,我們每天都會接上千例的咨詢加盟事宜的電話,和日均接待近百位的參觀考察的投資商。”美特斯·邦威上海總部負責加盟熱線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也讓周成建的“我們要做全球裁縫”的夢想離現實更進一步。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參與世博,不僅僅是看重其巨大的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世博了解世界紡織服裝的最新動態,在更高的科技層面與世界紡織服裝同行交會、碰撞。通過這184天的實戰演習,本土的服飾企業究竟應該如何找準關鍵點發力?面對耗期長、訴求難實現的困擾,又該如何選擇更有針對性、更巧妙的創意和辦法?又將選擇什么樣的媒介更適合做傳播載體?都成為企業家們在今后重大事件營銷中更需考慮的問題。
用工荒是常態還是暫時
2010年春節剛過,新一輪的企業用工荒再度出現。企業扎堆搶人,工廠加薪吸引民工,甚至連老板都開著豪華車來招工……這也是近來,珠三角等制造業加工地區的另一番景象。
今年30歲的劉德明在廣東中山一家制衣廠已經工作了6年,來到廣東打工也已經12年了。12年間,他的工資從最初的800元漲到現在2000多元。但每天工作的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戶口、住房以及孩子上學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一個人在這兒,長期不能和家人在一起,還是很艱難的。”他說。
一位深圳企業家在試遍“搶人”招數后,感嘆連連,最讓他不解的是,以往提高工資或者多開點加班費就可以臨時拉到不少人,如今基本無效。而用工荒的加劇,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正源自于企業主這種“不解”背后的另一變局——勞動力結構的演變。
從表面上看,經濟回暖、訂單回升是此次招工難的導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人口紅利的減退已成為一種必然。然而,恰恰也是用工荒的困擾,讓更多的服裝企業開始關心高效節能設備的應用。在2010年中,機電一體化高新設備縫制設備銷量的大增,也為本土縫制設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就媒體對于民工荒的大密度報道,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金芳有著更加理性的認識:“簡單依靠提高工人工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用工荒的問題,相反會令人們把薪水高低看作擇業的第一標準。工人工資提高了,并不等于產業水平、技術的提升。并且靠增加薪水來挖人,會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并削弱企業對于研發、科技的有效投入,降低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招聘管理工作,大學生報名的頗多,一天就可以招滿;但是招聘優秀的技術工人,一周也很難招滿。”一位服裝業的PR頗為無奈地表示。如何扭轉大學生不愿上一線從事技術工作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產業的發展。“中國從服裝大國到服裝強國,離不開科技與品牌這兩個因素。科技要創新,就需要科研人員從一線做起,了解生產的全部流程并從中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改進提升,把看似普通的產品做到極致。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他們的接受能力強,需要與實踐相結合,需要腳踏實地認知自己所處的這個行業。”馬金芳如是說。
被整合的產業鏈條
“和ZARA相比,我們款式的推新速度也可以達到7天1個周期,除去企業經營歷史、規模等因素外,為何我們仍然無法與ZARA、H&M這些服裝巨頭相比?從根本上講還是在產業鏈的整合方面相對弱勢。”一位服裝品牌的老總向記者抱怨道。
“現在國內紡織服裝的產業鏈整合,更多是在被動狀態下進行的,大多數本土企業是依據國際品牌的規則標準而進行被動式的整合。”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廣偉針對企業家的困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眾多的產業門類中,紡織產業鏈是最長的,從原料一直延伸到最終消費市場,而且產品種類多,棉、毛、絲、麻等各種原料產品都有。但行業發展仍然未能從根本上擺脫以數量增長型為主要特征的粗放模式。目前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少有直接的中國供應商參與其中,大部分是通過歐美國家進入的本土供貨商,要么就是通過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的供應商中轉。
雖然,中國紡織服裝的加工體系已經相當完備,但服務體系的缺失卻是其軟肋。中國供應商可能很擅長質量控制和組織生產,但是卻無法給品牌商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這也成為近年來紡織服裝業界如此關注產業鏈集成創新的動因。一個是宏觀調控政策帶來的壓力,另外一個是成本劇增,包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都給產業造成了很大的挑戰。以前的單打獨斗、一招鮮吃遍天的粗放模式已經舉步維艱了,紡織產業正由過去的成本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要在國際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突破過去著重于成本比較優勢和規模擴張的做法,要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質量體系,為產業集成創造條件。
行業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創新集成度特征日趨明顯,向產業鏈集成創新要利潤正成為新商業法則。特別是隨著李寧、安踏等運動服飾品牌在2009年對耐克、阿迪達斯等一統市場形勢的沖擊,國內服飾巨頭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產業鏈體系,并對鏈條上的上游企業制定了相應的游戲規則。
不想處在產業鏈整合的被動地位,就要走向主動。隨著國內運動服飾企業市場主導地位的凸顯,本土產業鏈的整合,已經初見端倪,并將在今后幾年內日趨明朗。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