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春秋過往 重拾產業記憶“十一五中國服裝業大事記”
編者按:有人說,評價一個設計師的成功看5年,評價一個品牌的成功看10年,評價一個產業的成功看50年。中國的服裝產業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之后,早已不是那片灰藍色的海洋,五彩斑斕的服飾已將中國點綴得讓人如此“驚艷”。“十一五”即將過去,“十二五”笑顏初露。回首之時,赫然發現五年時間里,我們經歷了太多的“寒冬”與太多的激動。這五年,我們離時尚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這五年,國際對我們的關注從未如此密集。
過別舊歲之際,我們重新梳理這五年《服裝時報》“中國服裝業十大新聞”的脈絡,發現那些記憶的片段居然聯系得如此緊密,也蘊含著如此之多的巧合與必然。歷史的車輪在刻印下軌跡的同時也給予中國服裝界以深刻啟示,讓我們愈發深刻地感受到服裝業的那些歡笑與哀愁。
1、配額貿易戰
十大新聞回顧
2005年:“配額取消,中國紡織服裝業遭遇歐美‘特保’,經
磋商談判,中國與歐美就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達成協議”
2006年:“中國取消紡織品出口關稅”
2007年:“中歐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取消”
事件概述
中國服裝業自2005年1月1日起迎來了“后配額時代”,全球取消紡織品貿易配額。但歡呼聲尚未散去,美國和歐盟均對廉價中國紡織品的大量涌入表示了不滿,認為這損害了各自紡織服裝廠商的利益。于是,來自歐美的“特保”等限制措施接踵而來。
2005年6月11日,中國與歐盟在上海簽署了《中國部分輸歐紡織品和服裝諒解備忘錄》;同年9月5日,雙方就解決輸歐紡織品滯港問題達成一致,本著鞏固和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原則,中國商務部與歐盟委員會在京簽署了《磋商紀要》。與中歐談判的一氣呵成不同,中美談判卻經過了五個月的7輪艱難磋商談判。2005年11月8日,中美就紡織品達成一個暫時性協議:美國對中國紡織品的配額限制將要持續到2008年,限制的數量涉及30種中國紡織品和服裝,涉及紡織品每年的增長率將被限制在10%一17%。
到了2006年1月1日,我國政府取消了從2005年開始征收的7大類148個類別的紡織品加征關稅,希望借此將困擾服裝企業出口的緊箍咒摘下。但關稅取消后重新實行配額,導致的另一結果就是企業購買配額的成本增加,也加大了紡織品出口的成本,利潤額下降。
2007年10月,中歐就2008年輸歐紡織品問題達成新的協議,自此從2005年延續下來的、實施了兩年多的輸歐紡織品配額限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雙邊監控方案,而這項新協議也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標志著中歐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取消。
依據中美于2005年簽訂的協議,從2009年1月1日開始,美國對中國連續三年實施的紡織品貿易配額限制告別了歷史舞臺。這是繼中歐紡織品貿易配額制結束后,中美紡織品貿易的無配額時代的來臨。
評點之聲
中國的紡織品貿易一體化雖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應享有的權益,但是這條道路走的卻無比艱辛。美歐為保護自身落后產業,實施“特保”并延續貿易配額時間,這讓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即使在2009年以后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但美國眾議院仍不時有“必要的監測措施是為了應對中國的受補貼產品很可能出現的進口激增”這樣的聲音出現,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置身亂象紛呈的全球經濟大環境,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成本正常化的進程還需要國家和企業共同去努力,而根本出路就在于加速產業升級進程,通過提高企業的科研優勢而增加產品附加值,全面提升紡織服裝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和風險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