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十一五”被平價快銷與B2C沖擊的5年
鄉村企業的細犬
我第一次知道細犬,是在2006年的春天。
那一天,天氣不算明媚,我從河南鄭州特地跑到臨近的新密鄉下,只為看看真正的中部鄉村服裝企業。在路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后,一進廠子,兩只細犬熱情地沖了上來,親切地嗅我。看著它們狹長的臉和纖細的長腿,我感到很新奇。它們顯然很快樂,毫無拘束地奔跑在院子里,看到外面一只貓跑過,立刻沖到欄桿邊大叫起來。
這是一個寬闊的大園區,前面是辦公室的平房,后面是幾層樓高的廠房,我對廠房的經印象不深了,但是,這個廠子的車棚我至今都記得。很多很多的摩托車,排列整齊,車身都很干凈,不銹鋼的部分閃著明亮的光。工廠里的人告訴我,這是工人們的摩托車,他們下班后都騎著回家吃飯,晚上住在自己家里。也有外市或者附近鄉鎮的工人,不過不太多,住在工廠的宿舍里。
我離開這家工廠的時候,一只細犬跑到辦公室門口張望,我摸了摸它的頭,它很享受地接受了。
在以后幾年的采訪中,我去過南方很多服裝廠,有的規模很大,有的非常規范,有的宿舍條件也很不錯,工人們則大多來自全國各地,每天住在宿舍里,只有過年能夠回家。于是,我常常想起新密的那家鄉村企業。對那些工人來說,一份能夠每天回家的工作,是一份有幸福感的工作,也是一份有尊嚴的工作。因為,對一個人來說,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和生存。
不久前,我又到河南采訪,聽說那家鄉村企業已經擴大規模,并且,那些細犬們還在。
被平價快銷與B2C沖擊的5年
在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平價快銷席卷而來的2006年到2009年,時尚經典被平價品牌顛覆、服裝商品在網絡上的交易盛行起來。更多消費者能夠在平價定位的品牌領域作出選擇,并且可以選擇網絡交易的買賣平臺。這些不僅改變了服裝市場競爭陣矩,也改變了消費風向。
近5年,您不能不了解這6個品牌——緊隨時尚風向的亞洲平價快銷泰斗“優衣庫”,廣告鋪天蓋地的電子商務航母品牌“凡客誠品”,美邦旗下最具明星氣質的新生品牌“ME&CITY”,網絡原創民族風品牌“裂帛”,從因紐特人那里得到靈感席卷全球的品牌“UGG”,由郵購起家拉開實體店陣勢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麥考林”。
如果這六個品牌中您只知道其中的5個,說明您是行業專業人士;如果您知道其中的4個,說明您是時代中的流行骨干;如果您只知道3個,說明您是對市場流行趨勢有一定的嗅覺;而如果您只知道2個,或者2個以下,說明您真的out了。
而在這里,不得不說的是關于這六個品牌的一些關鍵詞——平價、B2C、快銷、實用主義、量販升級、集成店鋪以及民族風格化。這些不僅是這5年以來孕育誕生并發展起來服裝品牌的速成途徑,也反映了時代流行趨勢風向的特色。在中國市場,這些樣式、購買方式、風格趨勢也在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占據整個市場時尚品牌的數字表盤。假如說在2000年到2005年是洋品牌進駐中國,中國時尚品牌向高級成衣沖鋒挑戰的5年,那么從2006年到2009年可以說是中國服裝行業進軍平價快銷與電子商務的5年。
追隨也是一種成長
2009年底,“中國16大奢侈品城市排名報告”引起了時尚界關注,消息出來后,我做了一篇追蹤報道,那次采訪得到的一些信息,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時尚市場在過去五年里的巨大變化:“截至2009年12月底,國內44座城市中大約有226家零售商將自己顯要位置給了時尚奢侈品品牌,這些排在世界前100位的時尚大牌們,已經在國內開設了1,344家專賣店,銷售數字可觀。”
“大牌”鎮店已經成為近年國內零售商業所推崇的模式之一,中國市場熱情的對國際大品牌敞開大門。
而上千家國際大牌專賣店,催促著中國時尚在痛苦中成長。
百貨店與時尚奢侈品品牌展開的是“割肉般的對話”,要貼補價值不菲的裝修費,要清理周圍與大牌不襯的品牌專柜,甚至很多百貨店在籌建裝修時就按著大牌的標準進行設計。而這100多位時尚大牌不斷擠壓,中國時尚品牌在主流百貨公司與購物中心的一層再也難覓蹤影。
但“割肉”也好,沖擊也罷,隨著大規模“名牌拜物教”涌現,中國消費者在大牌的蠱惑下,快速踏上名牌體驗之旅,也推動著中國時尚產業必須要跟上節奏,迅速調整步伐,向國際大牌學習規模化經營、全球化銷售、職業化管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學著圍繞名牌符號,建立一種氛圍與令人憧憬的形象,于是我們看到了愛慕的變化,白領的精彩,以及空泛的偽名牌退市。
中國時尚市場與奢侈品之間的對話僅僅是個開始,處于炫耀期的中國消費者還在經歷蛻變,未來他們會更具有鑒賞力,對于本土品牌來說,在壓力下追隨有時候也是一種成長。
理念在成熟:我不想當老大
把自己吹噓成老大,“行業第一、全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是很多中國服裝企業的通病,我曾經在很多的企業廣告宣傳中發現,“最大的、最先進的、最好的”這樣的字眼,似乎只有爭了第一,才能取得消費者的認同,才能證明公司的實力。但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改變了很多人和事,讓很多曾經在行業內第一的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生死邊緣,比如縫制設備龍頭企業飛躍的折翅,比如印染上市公司江龍控股資金鏈條的斷裂和老板的外逃,比如山東櫻花紡織企業的破產重組等等,它們曾經在各自的領域內風光一時,都曾經是本行業發展的典型。在人們震驚于這些優秀企業“生死一刻”的同時,也給這些以往慣于做老大的企業上了深刻的一課:企業規模擴張不能過度,如果單純追求規模,就會陷入靠圈地擴張、從銀行大量貸款來獲得支撐,這樣一旦遇到國家宏觀調控及銀根緊縮,這些追求規模的企業就會面臨資金斷裂困境。
所幸的是,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大多數服裝企業老板開始變得成熟和理智。這兩年,在與一些企業老板的溝通中,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務實和理性,無論是企業發展還是產品線布局,都會事先充分調研,不再拍腦袋決定,我想,從這個層面,我們都應該感謝金融危機吧。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