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2010學院派與企業更近了
都說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那么在服裝產業中,什么樣的人才最貴呢?當然是學以致用的。
2011年就要來了,想想這10年,學院派在中國服裝企業中釋放出多少能量?特別是2010年,院校力量究竟為企業輸送了多少實用型人才?
“民辦”出手靈活
當下,新一輪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們的作品設計又在全國各大專業院校中緊鑼密鼓地展開了,院校與企業、行業對接的問題又被人們議論開來。大家說來說去都落腳到一點上––中國專業院校的服裝教育仍然有未觸及之處。不過,2010年民辦院校的表現值得褒揚。
作為民辦學院中的一個代表,江西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從最初租賃校舍,到幾年后業內人士用“幾個白宮的規模”來形容其宏偉的新校址,它用自己的迅速崛起讓人們對民辦院校刮目相看,其影響力甚至可以挑戰中國知名公辦院校。
9月,江服2011屆訂單班開班,金苑時裝服飾有限公司、浙江龍馬制衣有限公司、卡賓服飾公司以及好孩子品牌主管們坐陣現場。這是江服推介的教學新模式。副校長楊漢東對記者說,開設訂單班為求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訂單班就是培養職業人。比如“勁霸終端零售訂單班”直接與企業接口。
今年在一些民辦院校里陸續設置了企業界合作處。它的主要任務是設置針對學生的企業培訓計劃,以及預測就業情況。企業界合作處主任要定期與企業開會,它的工作人員要每個月至少3次至4次和企業代表進行交流。根據大多數學校的規定,學生必須在企業實習一個假期或者整整一年,這一年被稱為“職業活動年”。這些在上學期間或者在學習結束后(學校和職業生涯的轉換期)進行實習的學生將會收益匪淺,他們在獲得實踐經驗的同時,也可以得到未來市場的青睞。
“時尚”,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現象。與其他的教育科目不同,時尚教育應該是來自對時尚生活的培養,而不是死板的教科書式的灌輸。
為了引導學生為商業價值而不斷創新,中赫時尚一直以“設計在設計之外”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基于這樣的思考,2010年IDDF金獎典禮特別邀請了文化生活領域里的資深人士作為嘉賓,意在培養學生成為“為生活而設計”的設計師。
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很多藝術場所缺乏實踐的經驗,大多只停留在引導欣賞的層面。北京服裝學院的一位教授就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表示:“我在巴黎看到,許多市民將業余時間基本放在了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劇院中,平民藝術可謂深入人心。它們的時尚教育能不強嗎?每過兩三天就去參觀博物館早已成為他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北京,雖然798藝術沙龍、后海和三里屯的時尚酒吧等時尚場所現在已經成為服裝專業學生培養時尚生活態度的地方,但是這些地方的文化傳播途徑和覆蓋面還是相對較小的。
“公辦”也有妙招
有專家表示,我們很多學生的創造力不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的時尚專業教育大量采用理工科的衡量模式來管理設計教學,所有的課程都要求量化,用一種模式來評價所有人才。而我們有的學校的服裝結構課程作業只要求學生上交打版紙,教師也在黑板上羅列出一大堆公式、數據,學生用的課本更是十幾年不變。一個學期結束了,有的服裝工藝課程只要求學生交一兩件成品,學生只學會最基本的領子、袖子等成衣的坯布制作。
不過,2010年公辦院校的出色表現,讓持此種言論者刮目相看。也是在9月,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卓越設計師班開班。卓越班實行“3+1”的培養模式。前3學年學生在校集中學習工藝技術、藝術創新和市場管理3個模塊的服裝專業知識,第4學年在服裝企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校長韋一良對記者說,卓越班的開班,是武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理念中的一次探索,卓越班具有四個特點:一為應用,二為創新,三為國際化,四為卓越,希望卓越班能培養社會需要的卓越人才。
北京服裝學院針織班17名學生在《品牌策劃與產品開發&專業綜合》課程中親自動手完成了內衣作品的設計、制作,并首次在圖書館大廳進行了主題為“秀色可餐”的匯報展。據介紹,作為實踐教學的有益嘗試,課程以愛慕“愛美麗”品牌為研究對象,從市場出發,讓學生體驗了趨勢調研、新產品策劃、設計開發、印花、樣衣縫制、展示陳列的全過程,共歷時3個半月,得到了北服“愛慕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的支持和面料提供,反響不錯。
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通過工作室集群式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建立虛擬企業環境,創新專業平臺式實踐基地。他們積極建立大連工業大學創意產業孵化基地,受到國內外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其實,設計類專業的培養目的是要求學生有創新的思維和能力,力求提高學生整體的藝術素養。服裝專業高校培養的是專業人才而不是操作工。
“中外合辦”自有一套
現在,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內正如火如荼。記者深入考察了ESMOD北京,發現法式服裝設計教學特別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并且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
學生入校之前可以沒有任何設計功底,也可以不必擁有較深厚的繪畫基礎。ESMOD北京的法國老師解釋道:“這就是我們與中國高校的最大區別。一個人是否有美術基礎,對將來做設計師不是一個必要的因素。”服裝設計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ESMOD北京的法國校長ZOHRA告訴記者,為了適應這樣的教學要求,擔任該校服裝設計專業的老師都是具有多年設計工作經驗、曾在多家法國知名時裝公司和設計工作室工作過的設計師,并且全部由法國ESMOD本校派遣。
今年7月,北服-萊佛士國際學院時裝營銷與管理專業教師Robert Alexandriysky帶領學生到位于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的北京姿蔓郎服飾有限公司參觀學習。帶隊老師對記者說,當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已不再是一句時尚的口號,它更是教育行業教育形式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以往學校僅僅把注意力放在以講述某一系統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第一課堂上,這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需把目光投向更廣泛的知識領域,利用第二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補充和完善知識結構的最佳選擇。
還有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進行了一次介于服裝藝術設計班和工程班之間的教學實踐。服裝工程專業屬于工科門類,而服裝設計專業屬于藝術類范疇。這兩個班的學生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一個作業,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大家的專業知識得以互補。實踐中,設計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創意、形象。理科的同學以更理性的角度從營銷、品質、管理等方面入手,與設計班的學生共同模擬、策劃了一個品牌,這兩個班的同學由此組成了一個團隊。這個新生品牌對學生們很有吸引力,如它的定位、價格、經營方式成為大家實踐的重點。對于是店中店,還是自營店的問題,學生也非常感興趣。這樣的一種教學嘗試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們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從企業的角度設計了一個有市場價值的品牌。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袁仄對此表示:“我們的服裝教育者不要把科目絕對化,而應該是開放的。”
這種“藝工攜手”的教學實踐從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的專業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