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整裝待發 制鞋業謀劃推翻“四座大山”
過去的2010年,隨著歐盟經濟的逐漸回暖,訂單的增加,鞋業迎來的除了喜悅外,卻是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與思考,例如:用工荒,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反傾銷等問題。那么,已到來的2011年對中國制鞋業來說將會是一個充滿成長性發展與收獲的年度?或亦是另一個需要步步為營謹慎小心的年度?
關鍵詞一:用工荒
隨著歐盟等國家經濟的復蘇,訂單逐漸增多起來,鞋企正迎來嶄新的希望。但在訂單增加的同時,一些鞋企卻出現了大規模缺工現象,制約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運作和整體發展。據悉,連江縣敖江投資區的某家生產世界名牌運動鞋的鞋廠因缺工3000人,而不惜重金推出特殊的招工獎勵新政策:推薦一名女員工進鞋廠工作獎勵300元。甚至還有些鞋企天天打廣告到處招工,卻仍然找不到。由此可見,這場從2010年年初就開始的工荒確實很嚴重,鞋企不僅是招不到技術工、熟練工,連一些簡單的勞動力也難以招足。
勞動力不足致使企業無法按進度安排準時完成訂單任務,從而引發交貨延期、客戶索賠等影響企業信譽的情況,還制約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自身的發展。于是鞋企在為訂單不斷增多而欣喜若狂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由于工荒而帶來的苦惱,鞋企應該深刻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
一些鞋企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實現既定目標利潤,不斷延長員工的勞動時間,增加員工的勞動強度,卻又不愿增加員工福利,待遇工資偏低。同時用工不規范的問題也影響招工的進程,鞋企沒有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職工社會保險也得不到落實,失去合同的保護會使員工產生危機感,心理落差增大,造成很多人都不愿到鞋企工作或者鞋企留不住員工。
明智的鞋企會有“兩個上帝”,一個是顧客,另外一個是員工。鞋企只有真心實意地為員工著想,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才能吸引和留住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
關鍵詞二:原材料漲價
2010年以來,制鞋原料價格漲幅高達10%,鞋面革價格每平方英尺上漲了近兩元,中底、大底、鞋跟、膠水、鞋盒、片底等產品也都在原價的基礎上上漲了0.3元~0.5元,這就意味著企業生產一雙單鞋的成本價要比原來高出5元~8元,如果加上上漲的工人工資,每雙棉鞋的生產成本價也上漲了10元左右。另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一直從產業鏈條上傳導至制鞋加工企業。記者走訪的多家制鞋工廠都表示,原材料成本增加的壓力很大。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直接后果,就是一點點擠壓制鞋企業的利潤空間。
按理說,鞋品的市場價格須“水漲船高”,但原材料漲價之痛讓消費者承擔也不可能,目前,“不漲價等死,漲價找死”的尷尬已是現實,鞋品競爭更為殘酷也是現實,可是鞋企既不能打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自殘拳”,也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地消極應對,所以只能深練內功。
“作為用戶我們對原材料漲價沒得選擇,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二是以科技為先導,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因勢利導,優化市場渠道,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增強市場的自主權。”溫州吉爾達鞋業公司董事長余進華認為,面對原材料漲價,鞋企不能被動地尋求低成本的采購,只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