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脹舊賬——產業鏈不同端口紡企生存狀態全景調查
2011年,注定是全社會視“通脹”、行業視“漲價”如洪水猛獸的一年。
仔細咂摸,作為消費者的你肯定感受到比2006~2008年通脹更為嚴酷的物價環境。而對于產業鏈上下游勾聯緊密的紡織業來講,漲價也不全是壞事,在利潤的縱向流動中,總有一個節點因此獲益。
翻看2010年“舊賬本”,原料和人工價格是怎么漲起來的?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按經濟學理論,物價上漲無非兩種原因:一種是總需求過度增長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另一種是廠商生產成本增加引發一般價格總水平上漲。
兼具農產品屬性的棉花,及作為替代性原料的化纖主要基礎成分PTA,在2010年里無節制瘋漲,均帶有資本追高的影子;而作為制成品的紗線、坯布和面料,以及作為終端商品的家紡和服裝,正在經歷著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混合驅動時代。
若把產業鏈視為一個整體,由漲價帶來的價值傾斜頗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味道。
上游棉花和化纖已然是大贏家,縱使紗線企業不承認主動漲價,也是毋庸置疑的受益者。順流而下分化隨即產生,強勢群體總有過硬的理由,而原料控制力弱、成本消化力差、報價和簽單技巧不靈活、客戶關系沒理順的,沾上哪個都可能減產裁員停工。通俗地講,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觸及價格敏感神經還未全面發作的就是終端。2011年人們不自覺地盯住這里。因為高成本還將成為這一年的主線,而經歷了之前漫長的抵御與掙扎,終端價格漲幅基本鎖定10~100%,不漲價的幾乎沒有,漲價20%是普遍能夠容忍的頂部。
終端價格的矛盾性體現在,它既是生產資料成本順序轉嫁的載體,也是直接面對消費承受力極值考驗的目標。不漲價,企業短期贏利勢必受損;漲價,可能使消費忠信度下滑。在兩者的拉鋸中,一旦由需求減緩引發上游產能和投資收縮,最終蒙受損失的還是行業主體。
面對2011年“新通脹”,企業重新尋找與自身資源相匹配的優勢至關重要。緩慢釋放價格漲幅給足消費者接受現實的時間,或者以開發原料成本較低的新產品控制價格漲幅,這些措施在必要時都可以拿來一用。不貪大固然是一種企業定位,但在現階段的危險性也要充分認知。
隨著國外品牌陸續進入中國,行業競爭的加劇對中小企業沖擊最猛,除了原料與勞動力大幅上漲的壓力,產品研發和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費用也比大型品牌企業高出許多。過去或許靠低端產品就能聚沙成塔,眼下大起大落的格局很可能瞬間掃倒體質不強者。
當成本如潮水般高漲,筑堤不如疏渠。
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中端企業重視梳理客戶關系,針對深度戰略合作共建價值機制,價格的快速反應被史無前例地放到談判桌的首席。如將產品報價周期從3~6個月縮短為3~6天;有的企業索性暫時不接超過6個月的長單,完全按短期訂單確定指標及價格,再根據原料同步浮動,定期公布成本指導價,供業務人員對外洽談時參考。
而終端企業則把渠道疏導權牢牢握緊,要么加盟店改直營店,砍掉中間環節控制成本;要么在傳統渠道之外另辟網銷通路,加速流通減少庫存,改善整體零售效率;要么產品分級管理,接受不了價格變動的客戶自動下調購買產品的檔次,但不分散對該品牌的注意力。
爆發力、持續力、創新力等策略層面的集中給力,化解著來自不同角度的成本壓力。為此我們從產業鏈隨意選取20家企業樣本,將反映其生存狀態的“新脹舊賬”揭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