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適合繼續做服裝制造大國?
近幾日綜合了很多專家和企業家的采訪,大家又發起了“中國不適合繼續做制造大國”的聲音,雖然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如此明確,如此強烈,如此一致,還是令人感慨。
從小我們被教育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現在我們越來越發現,地大物博也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更何況,事實的情況是,中國地雖大,物卻不博。
能成為全世界的制造工廠,不是因為我們有充足的資源,而是要解決人工就業等當時社會非常緊迫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所以,“世界工廠”之于中國經濟環境而言,更像是不能不承擔的一種責任。
現在,狀況變了,就服裝產業而言,“中國制造”的聲音從前幾年“要創品牌”的民族榮譽感,到今年“不變也要變”的尷尬和窘境,越來越將“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這一“行業理想”,推到了“志在必行,不行也要行”的地步。
從制造到創造,是很漫長的過程,可能上百年,中國時尚界從20多年前,就開始喊“創造”的口號,時至今日,我們僅僅是摸到了一點“創造”的皮毛。
這點“皮毛”,就是從制造到創造必須要經歷的階段,這個階段有一個很形象恰當的稱謂“中國智造”。這個階段或許也很漫長,也會衍生很多糾結,更會帶來無限創意與革命,有一點可以肯定,過不了“智造”這道關,永遠無法觸及“創造”那根弦。
微觀“智造”
智取文化創意和軟實力
有人說,2011年的時尚產業將進入“中國智造元年”,這讓很多人產生迷惑,自從中國有了真正的時尚品牌,就代表著已經有了智造的雛形,為什么要把起始年,放在2011的史冊里?
真的是拜國際金融危機所賜,令這兩年的服裝大產業有了風起云涌的變化,制造大國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磨難之后,如今已最大范圍內地統一了思想:文化創意和軟實力成為2010年全行業使用頻率最多的關鍵詞,而且,毋庸置疑,這兩個詞還會繼續稱霸2011年以及未來,站在行業的角度,大勢所趨才是“智”的開端。
智造的“智”,比起制造的“制”和創造的“創”,更加泛指,牽扯的范圍也更寬泛,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迷惑于文化創意和軟實力的真正定位,這一年里,盡管人們為這兩個詞進行著無數的修飾和解釋,也依然顯得有些泛泛和空洞。
前幾天在采訪一位行外政府人士時,他的幾句看似簡單的話,卻帶來很強烈的共鳴,中國大多數企業的通病是顧了一頭就扔了一頭。在大談文化大搞創意的時候,有多少企業家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質量永遠是第一軟實力。
“保證質量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社會責任是未來企業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那位政府人士的話,將社會責任實實在在地提了出來,這在行業內同樣不是新名詞,但他所涵蓋的“社會責任”,或許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樸實得多。
“智造”,是要智慧地創造財富,不應該羞恥于“社會責任同樣可以盈利”的想法,也不必一定要承擔企業能力之外的所謂宏大的社會責任,或者說,要真誠地從產品質量開始盡應盡的社會責任,也要智慧地運用社會責任。
這些年,服裝品牌在終端建設上邁出了第一步,但下一步要怎么邁,卻是真正拼智慧的開端。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