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我國紡織行業信息化情況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信息化與現代化關系的新論斷,是理論創新,其意義非常深遠。
我國是紡織大國,紡織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實現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轉變,需要全面提升我國紡織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信息技術這一手段,將信息化與紡織產業進行融合。根據紡織行業的特點和發展需要,我們認為未來三年在紡織行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主要工作應該在行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行業電子商務建設等三個方面重點加以推進。
紡織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國信辦[2000]23號文將紡織行業列為國家信息化試點行業,對紡織行業信息化推進是一個極大的支持。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為了積極推進行業信息化試點工作,將該項工作作為協會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驟來加以保障和落實;在協會制訂的《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和《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都將信息化應用作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協會先后組織實施了“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的升級改造、“e百工程(即紡織企業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國紡織行業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產業創新平臺信息化建設”、“紡織行業知識庫系統”、“紡織產業預警平臺建設”等一系列重點信息化工程建設項目,極大地促進了行業信息化應用推廣,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一、行業現狀
(一)現狀
1.加入世貿組織后平穩快速增長
2007年中國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年營業額500萬元以上)已有4.52萬戶,工業總產值達31023億元,同比增長23.41%,2001年到2007年年均增速高達22.8%。如果包括大量規模以下的企業,2007年行業總產值在44000億左右。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紗產量2068萬噸,同比增長18.66%,布產量675億米,同比增長12.82%。全行業纖維加工總量達3530萬噸左右,比2006年提高了15%。全年出口1756億美元,同比增長19.11%。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消費市場在國內,規模以上企業內銷產值占自身銷售產值的四分之三。中國紡織工業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絕大多數企業是民營和外商投資企業,2007年規模以上國有及集體企業數占7%,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占22%,私人控股企業占71%。
進入2008年,也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實施“十五”規劃的關鍵一年,這一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盡管國際市場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但是總的來說,2008年的中國紡織產業仍將是一個比較快速和平穩發展的一年。也將是加快結構調整、大力提高創新能力的一年。2008年1~8月,規模以上紡織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22362億元,同比增長15.63%,主營業務收入21338億元,同比增長15.46%,內銷比例達77%。
2.產業優勢突出
大力發展紡織工業符合中國國情。中國目前的國情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失業率高,就業壓力大;自然資源少,能源短缺;“三農”問題嚴重;高科技領域落后,需要大量進口先進技術和裝備支撐現代化發展,即需要充足的外匯儲備。而中國紡織工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006年規模以上紡織工業每億元固定資產吸納就業人數1473人,是全國工業的2.51倍。發展紡織服裝業符合勞動力過剩這一國情。低耗能、少污染的產業。2001年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標準煤),紡織業為1.93,服裝業為0.48,分別是全國工業平均數的59%和14.7%。在漫長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中,除印染環節外(目前新技術已逐步克服印染帶來的污染),基本對環境無破壞,屬于“綠色產業”。上海、深圳等現代化城市把服裝制造列為“都市產業”也說明了這一點。是與農業密切相關的行業。紡織工業年消耗國產天然纖維原料800多萬噸,維系著1億農民的生計。此外,紡織工業直接就業人數近2000萬,其中70%來自農村,每年獲得1000億元以上的工資收益。是出口凈創匯的主力。2007年紡織服裝出口凈創匯1569億美元,占全國凈創匯60%。產業集群優勢。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和服裝主產區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上海等地,圍繞著專業市場或出口基地形成了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這些集群地區的紡織服裝業規模占全國紡織經濟總量近四分之一。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使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外部規模經濟和整體配套能力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環境日益優化,企業間的學習和信息傳導機制逐步完善,從而促進了行業的區域性資產整合,帶動了集群內外的合作競爭,并成為吸引大跨國公司投資的主要因素。同時,紡織工業的內生性增長強勁,中國企業消化和傳遞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強。
3.國際競爭遙遙領先
紡織行業亦是中國國際比較優勢最為突出的行業。首先,中國具有充足的原料資源。中國的天然纖維產量占世界纖維總產量的比例近年來一直維持在25%左右。化學纖維占世界的比例則從2000年的20%迅速提高至2007年的49.6%。其他纖維如苧麻、蠶絲、羊絨產量占世界80%強。其次,中國紡織工業具有強大的上下游配套生產能力。從上游的紗、布,到下游的服裝及各類制成品,中國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與競爭伙伴印度和墨西哥相比,前者的紗布加工能力很強,而服裝的生產能力很弱;后者正相反,服裝制造能力強但面料基本靠進口。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質優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極大成就了紡織工業的國際比較優勢。
4.國內外市場拉動作用顯著
國內外紡織品市場的拉動,為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紡織品80%左右在國內消費,國內巨大的市場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13億人口的消費水平將日益提高。衣著類、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的消費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城鄉居民生活的改善,工交、醫療、衛生、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家紡行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將保持快速發展。
(二)地位
1.紡織工業是一個肩負歷史重任的民生產業
在新世紀的重要歷史階段,中國紡織工業繼續承擔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任務。無論是解決小康社會人民對衣著的需求,還是滿足從物質到文化的更高需求,適應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解決區域經濟平衡、城鄉發展平衡,還是解決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協調,紡織工業都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中國紡織工業直接關系到大約2000萬產業工人的就業,也間接影響到1億農民的生計。紡織工業使大批農村率先實現了城鎮化。因此可以說,紡織工業在中國舉足輕重,是關系一大部分人就業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產業。
2.紡織工業是促進國民經濟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
現代紡織除了衣著、裝飾等傳統應用外,還廣泛應用于其他相關的產業領域。據統計,紡織產業每增加1個單位的投入,對國民經濟影響力系數是1.25,高出各行業平均值25%,能有效地拉動農業、交通、建筑、衛生、石化、機械、物流、商貿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應該引起全球關注與重視。
3.中國是世界紡織品生產、消費和出口的第一大國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中國從缺衣少穿轉變為一個紡織生產大國、出口大國和紡織及相關產品的進口大國。2007年,紡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為8126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的7%,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全國出口額14%,我國紡織纖維加工量占全球纖維加工量的40%多,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如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正式加入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成為中國紡織業在ITMF的唯一國家代表。
4.永恒產業,而非夕陽行業
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工業化初期均將紡織行業作為先導型產業,在提供就業、出口創匯、提供資金等方面極大地帶動了經濟增長,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工業步入了衰退。不過對中國而言好日子至少會過到2025年。另外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性不平衡和人口基數,紡織行業發揮作用的時間還會更長;同時紡織服裝行業的中高端則基本可以劃到創新行業,其生命之樹長青。從長遠發展看,紡織服裝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紡織服裝業只能以不斷的增長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紡織行業并非夕陽產業而是永恒的產業。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