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下的溫州鞋業如何實現華麗轉身?
說起溫州,你會想到什么呢?服裝、皮鞋、眼鏡、打火機,還是炒房團、地下錢莊?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溫州素有“制造業之都”的美稱,溫州模式堪稱是中國制造的一個標準樣本。但近年來由于人民幣升值,外貿出口受限,加上工資和原材料的上漲,通脹壓力和產業轉型短期難以實現等因素,溫州制造業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當中。兩難之下,眾多的溫州制造企業將何去何從?缺少高端制造和新興戰略產業的溫州,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著名財經評論員向松祚、劉戈共同評論。
溫州制造轉型遭遇困局,記者實地調查。溫州中小企業升級難,制造業之都,如何實現“華麗轉身”?
吳志可:漲工資還是招不到足夠的工人
(浙江印心鳥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我們這里原來有14條生產線,現在已經停了4條線,2009年,我們是正常生產的,現在我們4條線,員工大概的缺口在五六百人。
向松祚:溫州現在正處于轉型的鎮痛中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覺得用“空心化”來描述現在溫州的情況不是很準確。所謂“空心化”原則上是指兩個概念:一個是從一個國家來講,制造業的“空心化”,比如過去的80年代、90年代,日本和美國出現的“空心化”。,就是制造業已經很多都不生產了,美國的低端制造業全部轉到了發展中國家,那么以前從事制造業的工人就必須要失業,這是非常痛苦的過程。尤其是日本,在幾年當中,好幾百萬個工作崗位就沒有了。另外一個“空心化”就是,企業的廠房還在,但廠房已經荒廢了。我認為溫州現在不是“空心化”,而是處于一個轉型的非常痛苦的鎮痛里面,準確的描述是轉型的鎮痛。
周威:新增生產線以及投入研發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奧康集團新聞發言人)
你只要從我們的地上面走過,你的腳型數據就會在我們的電腦里存下來,我們要讓越來越多的顧客得到個性化的量腳定做的產品。
向松祚:溫州人一定還會在制造業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日觀察》評論員)
我們千萬不要低估溫州人的智慧,以及他們的冒險和創新的能力。在改革開放之前,誰也沒有想到溫州會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一個開拓者。在很多行業里面,市場的最重要的主導地位都是溫州人。溫州人其實有先見之明,多年以前,他們就已經意識到制造業難以長久的維持下去,所以他們進軍礦業,樓市,比如溫州炒房團到北京、上海、深圳、廣東,甚至遠到迪拜,阿布達比去炒房子。最近,他們開始涉足最先進的金融融資的投資方式,比如風險投資、私募基金。
溫州實際上有很多轉型的方式。一個是行業利潤太低,就不做了,比如從做鞋變成做LED。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原來做制造業的,現在去做投資者,所以溫州人其實是在探索多種方式。關于溫州的轉型之路,我有一個推測,我認為未來溫州還會在制造業方面會占據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由溫州的文化背景和企業家的心態決定的,溫州人一定還會在制造業里占據一個很重要的份額。
土地稀缺、資源匱乏,是什么在制約溫州制造業轉型?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溫州模式如何度過轉型危機?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