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縫制機械行業“評優薦強”
“你方唱罷我登場”。縫機行業“商貿50強”評選剛剛落幕,“工業企業20強” 評選迅即啟動。不過,從十一月初召開的協會八屆六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上,部份企業所表達的各種意見看,業內對此活動還有待于進一步謀取共識。梳理各種觀點,還原活動初衷,我們有必要圍繞“要不要搞”,“怎么搞”和“為什么搞”等,對“評優薦強”活動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再做一番討論。
不容置疑的形式
作為一個推理性的假設:一份“縫制機械行業20強”的名單公布于眾后將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應?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有份量、有影響的排行榜,因為活動尚未正式推開,業內企業即給予高度關注并衍生出如此這般想法的本身就表明:大家都非常看重這“20強”的評選結果,其緣由并不難理解。
首先,這是一面鏡子。對業外,包括下游產業乃至整個社會,它可以高清晰地映射出縫制機械行業各企業的競技狀態,孰優 孰強,一目了然。
其次,這也是一把尺子。對業內,它提供了彼此進行橫向比較的參照依據,成為企業綜合實力對比的重要坐標系,可將其視為企業競爭力比試的延伸和形象展示舞臺的擴展。
再次,這又是一桿稱。對企業自身而言,可以比較直觀而精
準地進行自我定位,有利于避免各種主觀和非主觀因素干擾所造成的誤判,便于在此消彼長中更加客觀地認識自我。
鑒于上述原因,協會決定開展行業“工業企業20強”活動的指導思想便已十分清晰:借助評優薦強的形式,營造一種你追我趕的行業競爭氛圍。與此同時,此項活動的動態性特征還將證明:強者未必恒強,在強弱相互轉換中,必將展現一臺精彩紛呈的擂臺賽,并以此加快全行業強變的進程。
不無道理的擔憂
行業“工業企業20強”評選活動能否順利展開并取得預期的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活動本身正面而積極的動機,而且還需要有各種內外條件的配合。部份企業對此項活動持某種保留的態度,其原因即在于對這種條件是否具備仍心存疑慮,或者說他們擔憂的是那些非正常因素對評選結果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歷史上看,行業那些凡是沾上“評”或“比”的活動,有時或多或少確實留有某些不盡如人意的痕跡。無論是行測行評,產品評優,還是企業升級等等,都曾出現過“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現象,也不乏各種抱怨和指責。究其原因,這些現象大多終于結果,始于過程,也就是發生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歸納起來講,引發人們擔憂的原因大致發生以下三個環節。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