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0縫機行業年度八大“關鍵詞”
2010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風起云涌,于金融危機后緩慢復蘇的步伐受變幻莫測的格局影響,依然不確定性十足。從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人心惶惶,到美國量化寬松帶來的“印鈔”擔憂,再到沒有硝煙的國際“貨幣戰爭”。無不影響著全球市場的跌宕起伏。
受此國內外大環境影響下,以復蘇為特征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經驗與收獲頗豐地來到年終歲尾。縱觀2010國內縫機行業,一年走來成績斐然,鏗鏘有力,但 “缺”風乍現、“漲”聲響起也著實讓一路風雨的行業百感交集。本期專題梳理2010縫機行業的年度“關鍵詞”,或許能讓年度行業發展的圖景更加清晰,使2011之路走的更加穩健、扎實。
表現搶眼的復蘇
借助著原有刺激性政策的慣性以及新的政策的追加力量,世界經濟終于在2010年從金融危機的泥潭中掙脫出來而進入緩慢復蘇的軌道。
伴隨世界經濟的利好,肇始于去冬今春的整體復蘇,行業一掃低迷陰霾之態勢。從復蘇苗頭出現伊始,業內人士絕大多數以謹慎樂觀的態度加以面對。之所以報以這樣的態度,我們從危機中的行業狀態可見端倪。
先讓時間暫時回到那場讓我們至今觸目驚心的金融風暴之中。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統計,2009年1月比2007年同期整體產銷量下降了80%,外貿內銷更是一片飄綠:幾乎均為負增長。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行業的冰凍期持續了近一年時間,跌至谷底的不僅是業績,更有人心與士氣。失望、無望、絕望,行業表情迥異。
還好,姍姍來遲的復蘇終于還是登場了。在進入虎年后,從沒有訂單到訂單的太多,冰火兩重天的境遇讓太多的人感受反彈“失重”后的幸福。面對此情此景,更多的行業人從謹慎的樂觀變為堅定的全面復蘇論者,事實也印證了這個觀點是正確的:2010年同比2009年產銷量增長30%以上,出口甚至達到歷史最好,9月份單月出口額達歷史最高。以機電一體化為代表的行業高端領域甚至出現井噴,預計年內產量將超百萬。
但回頭來看,隨著去庫存等經濟增長修復力量的逐漸弱化以及刺激性經濟政策的逐漸退出,世界經濟已呈現出了增長放緩的基本態勢。從四季度縫機行業出口放緩便可見,全年增長的前高后低,復蘇的高增長似乎還存在難以為繼的跡象。
同時,承受“二次探底”的憂慮,通脹、匯率、貿易保護主義,這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中國經濟倍感壓力。身處其中,縫機行業當然無法獨善其身。內在制約行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如故。面臨外在國際經濟形勢的嚴峻考驗,行業在全面復蘇中,新舊問題同時凸顯。目前看來,如何在機遇中做好預判與反思,為下一步轉型升級的結構性調整做準備,將是對行業未來最大的挑戰。
最具價值的合作
年初,作為整機骨干企業合作的典范,上工申貝與中捷達成合作意向,隨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補充協議,正式收購上工歐洲所持DA公司29%股權。無獨有偶,1月,杭州重機與天策正式合并,成立杭州海誠服裝設備有限公司,這成為2010年行業經銷商成功合作的又一范例。另外,行業校企合作依然進行的有聲有色。年底,在協會的大力促成下,中捷、興大豪與北京工商大學的合作恰逢其時,在人才建設、科技創新上同樣值得期待。
再將視線放的長遠些,2010年的全球企業并購演繹得格外火紅,尤其是新興市場的并購交易出現了明顯增長的態勢,據統計,其并購活動竟占到全球并購活動的33%。這無疑給了最富活力的新興市場之一的中國一個契機: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時,以取優補短的兼并重組合作必然是最為值得提倡的手段之一。
顯然,在縫機行業全面復蘇之際,更多有著長遠眼光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這點。加強企業間的合作,促進優勢互補,著重進行兼并重組是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技術改造,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行業十二五規劃里,明確鼓勵縫機企業的兼并重組和收購國外縫機的優良資產、技術及品牌,正迎合了合作中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同時,金融危機后,行業企業確實已經認識到,必須相互補臺才能好戲連臺,拆臺那就可能要一起垮臺,因為企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定要相互合作這一道理。
2009年的瑞士達沃斯,溫家寶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抱團取暖”,呼吁和倡導國際社會共克時艱;2010年的達沃斯,李克強也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共同把蛋糕做大”。顯然,中國給全球合作注入了新的中國智慧,這是中國人對于自身和環境之間關系的理解:要競爭,更要合作,合作是競爭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合作才是處理好國家、行業、企業關系之間的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