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鞋廠轉型自主品牌的“八年抗戰”
從一個月只賣出60雙鞋子,到現在月銷售1萬多雙,尹積琪和他的團隊用了8年時間。
“工廠轉型到自主品牌,過程非常艱辛,一定要忍耐才行。”琪勝鞋業有限公司(下稱“琪勝鞋業”)董事長尹積琪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制造業跨入商業,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磨合期,拓展渠道燒了幾年錢,直至最近兩三年才開始好轉,逐漸實現盈利。
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越來越多代工廠有意轉型內銷品牌,但真正能將品牌樹立起來并運營好的企業少之又少。
行業流行一句話,100家工廠轉向做品牌,能成功的或許只有一家。原因是,商場準入門檻高、運營費用大、內外銷整合難等等。
內銷之難
尹積琪1998年創建琪勝鞋業,剛起步時100%代工接單。當時正值加工貿易如日中天,訂單應接不暇。
危機感很強的他很快就意識到,人工一年一年往上漲,珠三角勞動力成本優勢會逐漸喪失,僅以承接其他品牌鞋子訂單為生,利潤肯定越來越薄,始終沒有發展前景,于是便開始尋求其他發展途徑。
經過幾年的貼牌生產,尹積琪積累了一定資金,有意用這筆錢來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高端品牌,而不僅是為CK等國際品牌貼牌。
不過,要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品牌,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跨入高端商場這道門檻,于是他想到以曲線“造牌”的模式。
2002年,尹積琪收購了世界制鞋王國意大利的“迪寶·阿治奧”品牌。在歐洲,有許多像“迪寶·阿治奧”一樣的品牌,以當地著名鞋匠的名字來命名,在當地雖然有一定知名度,但受制于勞動力成本和市場等諸多原因,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歐洲鞋偏細長,與中國人穿的鞋型明顯不一樣,我們基本沒有采用迪寶·阿治奧原有的設計研發隊伍,而是以自己的研發設計為主。”尹積琪這樣做的原因和目標都很清楚,因為在國內市場,中國鞋企更熟悉本土的消費習慣。買斷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拿到進入國內高端商場的入場券。
琪勝如愿以償進入了高端商場,但困難接踵而來,這超出了尹積琪的預期。一開始時被商場安排在最后一個專柜,位置不好,產品價位較高,加上在國內缺乏知名度,運營經驗和信心也不足,第一個月僅賣出60雙鞋,遠遠不抵高昂的店租。
比較之下,內銷自主品牌因量太少生產斷斷續續,而代工的訂單卻動輒一個集裝箱出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琪勝鞋業內銷品牌的經營都處于虧損的狀態,基本靠代工所賺的錢來填這個“窟窿”,“將眼光放長遠些,適應需要過程。”在前期不斷燒錢的過程中,尹積琪常這樣給自己打氣。而有些企業則在半途打退堂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