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制鞋產業“品牌空心化”之痛
廣東是產鞋大省,卻缺少自主品牌,更缺乏知名品牌,這不能不引起廣東鞋業人士的關注,也不能不去做一次全方位的反思。其實,無論從哪方面講,廣東制鞋業都應該走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從三千多年前的制革業到19世紀末的皮鞋制作,從上世紀20年代幾百人的鞋廠到目前幾十萬人的大廠,從上世紀初的西式皮鞋制作到目前國內外一流的高檔皮鞋生產,都顯示出廣東皮鞋業所具備的領航地位和領導實力。
但它終究沒能走出來,或是沒有很好地把握機會,在極端追求快速利潤和短期利益的同時,沒能看得更遠,走得更瀟灑,像溫州鞋業那樣,真正地樹立自己行業品牌的領航地位。所以,到目前為止,除產量外,在品牌方面,廣東鞋幾乎沒有過多值得驕傲之處。
當然,制鞋產業畢竟是廣東輕工業的支柱產業之一,由于特定的產業歷史和產業環境因素,使它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鞋業基地,也是廣東出口創匯的一個重要來源和擴大就業的主要產業之一,還拉動了鞋業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由此表明,廣東鞋業具備了更多的優勢競爭力,但這些優勢畢竟沒有作為后續發展的有效因素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也沒有因此過渡到制鞋強省之列。這不能不說是廣東鞋業界的隱憂和發展進程的悲哀。
歷史與現狀:難以突破的瓶頸
廣東缺少鞋業品牌和名牌,并不是廣東鞋業的老總們沒有品牌夢想,而是特定的歷史因素和現實環境造就了目前的狀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幾乎都走在了全國前列,但廣東現代鞋業的發展因特殊的產業歷史緣故,為廣東鞋業制造了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二是自主品牌和名牌匱乏的鞋業基地。
二十多年前,世界產業的轉型使臺灣人把世界鞋業加工轉移到東莞,很快,以東莞為中心的制鞋產業在廣東獲得了較快發展,并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由此,也有了鞋業生產的廣東特色:一是加工企業日趨增多,形成了清一色的貼牌加工產業群;二是催生了鞋業產業鏈的形成和成熟,使相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三是帶動了幾個自主品牌走向全國,有了好的開始;四是培育了更多的貼牌加工企業,使更多從臺灣鞋廠出來的內地人,開辦了更多的鞋類加工廠;五是快速利潤和短期效益觀念束縛了鞋業界的眾多老板,深刻影響了他們的創牌意識,成為他們至今仍不敢大張旗鼓地運作品牌的桎梏。這些方面,無疑為廣東現代鞋業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很大地助推作用,但作為當代鞋業品牌發展的難言之痛,這種傳統因素的副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傳統的加工賺錢觀念更是成為目前廣東鞋業品牌發展滯后的致命因素。
在特定經濟模式中誕生的企業家們,由于行業局限和知識構成不同,很難產生自主性突破和根本性的觀念轉變。即使有創立自主品牌的夢想,但總是無法實現自我突破,總被強大的加工洪流擊破。記者走訪了近百家大中小型鞋廠,除了幾個自主品牌企業外(即使這樣,它們也仍有相當數量的貼牌加工產品),絕大多數企業認為,對外加工不用整體運作,無需操心,環節簡單,有錢可賺。尤其是品牌運作的高額費用,令他們在快速獲得利潤的傳統觀念里不能自拔。這些企業老板中,絕大多數稱仍保持現狀,不會做自己的品牌,只有少數人認為可以考慮,但仍要保留原有的加工部分,而只有極少數人認為自主品牌才是生存和長遠發展之本。這些企業在東莞和深圳尤為普遍。可見,傳統觀念的影響一時難以突破,而這也是影響廣東鞋業品牌發展的主要因素。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