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鞋企遇用工荒 溫州模式亟待創新
“2004年,當用工荒剛見諸報端的時候,它還是中國人經濟生活中的一件新鮮事,可如今,用工荒已成為一種常態,我預計它還會持續30年。”昨日下午4時,當記者帶著這幾日在溫州采訪的各路聲音來到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的辦公室時,周德文,這位研究“溫州模式”的知名專家脫口而出。
無獨有偶,溫州職介服務中心隨后向記者提供的開張第三日的最新用工供需狀況顯示:1596家企業進場供崗11745個,1005名農民工成功簽訂意向就業協議,但仍有10740個崗位空崗待補,企業用工狀況仍然緊張。
對此,周德文表示:“緩解用工荒,根本在于提升勞動力價值,進行發展模式創新,現在創造新的‘溫州模式’已經迫在眉睫。”
近七成溫州企業缺工
昨日,本報刊登了溫州代表性行業“鞋革業”缺工狀況,其實在溫州,在同樣屬于用工大戶的電子電器、服裝乃至打火機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荒”現象十分普遍。
據溫州市經貿委于今年1月26日發布的《2010年溫州工業經濟中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文中的數據顯示,溫州近七成企業缺工,這一條被排在“困難”選項的第二位。據該委經濟運行綜合處處長李雄偉介紹,“七成”這個數據是在對溫州制革、塑編、金屬冶煉等18個行業855家企業進行調查后得出的。其中,缺工缺10%的企業占43%,缺20%工的企業占15%,缺30%工的企業占9%,缺工一半以上的占1.5%。
另據溫州市人才中心的統計顯示,2010年以來溫州企業用人缺口持續擴大,該年前三季度溫州人才中心共舉辦招聘會46場,提供崗位數11萬多個,但累計進場的求職人數才8萬人,供需失衡嚴重。
李雄偉向記者回憶了上世紀90年代溫州“一個崗位十個人搶”的情景,慨嘆今日,西有重慶等地的“截留民工”,東有溫州企業開著大巴去火車站“搶人”、送豆漿,老員工帶一個新員工進廠獎100元,“中國的人力資源已經告別無限供給時代。”李雄偉說。
每年免費培訓5萬農民工
用工荒究竟因何而生?中西部經濟發展吸納部分農民工,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心高手低”,國家惠農政策等,這些都是原因。還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的“中國勞動力價值被低估”也成了“證明觀點”。記者在實際的采訪中發現,目前溫州企業中“漲薪潮”風起云涌,農民工工資每年漲10%—20%,但另一方面,在勞務市場,農民工如沒有一技之長,其自身的“勞動力價格”無論如何也難以提高,只能做普工,靠吃苦來賺辛苦錢,這沒有發展性,農民工也不滿意,跳槽跳得歡,這給企業造成困擾。
究竟該如何跳出這個怪圈?今年34歲的四川“新溫州人”賀剛的故事或許有借鑒意義,他通過努力從一名普工成為技術能手,改變了自己的價值。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