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聲音
“中國正在開展的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采取的具體舉措,目的是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快速增長,說明這一措施適應了市場需求。”
——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接受了美國《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聯合書面采訪時表示,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上被廣泛接受的貨幣,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中國在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上對世界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民幣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如果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將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
“工資收入是職工權益的核心,能否獲取合理勞動報酬,是影響勞動關系的關鍵因素。”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張鳴起近日在參加第六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時表示,從2011年開始,全國總工會計劃用三年時間,依法在建立工會的企業中普遍開展以工資集體協商為核心的企業集體協商制度,旨在推動企業工資分配機制,職工工資支付保障工作,更有效地保護職工權益。
“中國將加快建立健全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2010中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高科技高峰論壇》上強調,政府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十二五”節能減排的專項規劃,將建議的各項要求具體落實,并將在依法節能、強化目標責任、加快結構調整、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完善政策機制、引導綠色消費等六項上重點著力。
“中國的發展到了關鍵時刻:經濟結構調整過程雖然痛苦,但若不實行,中國經濟將喪失良好的增長勢頭”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前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認為,由于缺乏創新、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污染嚴重、公共服務缺失及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否則增長可能無法持續。
“要解決勞動力市場不平等問題,就要解決流動性障礙。在勞動力向某一城市工業或服務業轉移時,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建設經濟保障房、廉租房或發放住房補貼來緩解務工人員的住房壓力,而勞動力來源地政府也可以將福利進行轉讓。”
——針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剩余勞動力問題,其中包括住房成本昂貴、醫療保障缺失等問題,2010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