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行業觀察:學會反思
2010年過去了,“十一五”也劃上句號,本世紀第一個10年成為歷史。值此寓意多重的歲尾年初,認真回顧和總結這些跨度不一時間段內的得失與成敗,我們可以在回眸和循跡之中,正確把握未來的取向。
對縫制機械行業來講,2010年是一個頗為特殊而又很難讀懂的年份。經歷了將近兩年的低迷之后,瞬間爆發的反彈取代了期待之中的溫和復蘇,這波全行業始料未及的行情給縫機產業運行周期及其規律平添了幾分深不可測的神秘。從緊縮裁員、減產停產到缺工待料、加班加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是以相當被動甚至毫無先知先覺的狀態來應對這種巨大反差的。尤其令人感慨是在這場冷熱轉換之中所暴露的整零企業關系的不穩定性和整個供應鏈運行的脆弱性,確實需要反思!
波瀾壯闊的“十一五”,縫制機械行業曾經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也曾經遭遇過跌幅空前的回落。在急劇的震蕩和波折中,我們更加強烈地感悟到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性。依賴于要素拉動和政策推動,我們連續多年以較大兩位數的增長將行業規模推升至歷史峰值。與此同時,許多結構性和深層次的矛盾也隨之顯現。盡管那起震動全行業乃至社會的“資金斷鏈”典型案例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如何真正將行業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依然值得反思!!
本世紀前10年,縫制機械行業與我國各行各業一樣,盡情分享了全球化的豐碩成果。眾所周知,縫機行業是外向度較高的行業,而其下游的服裝行業更是出口依附度極高的行業。受惠于服裝出口配額取消等,本世紀初縫制行業持續將近8年的旺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入世”效應。與此同時,這10年來,行業內一批有志氣、有抱負、有能力的企業,前赴后繼地“走出去”,尋求更高層次、更大空間的發展,加速了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國際化進程。但是,“全球化”同樣是一把雙刃劍。為什么上世紀90年后期的亞洲金融風暴對我們波及甚小,而前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呢?匯率戰,貿易戰和資源戰,已經讓我們聞到了陣陣硝煙;大洋彼岸的“適量寬松”和歐元區此起彼伏的債務危機,更讓我們深感 環球同此冷熱。全球化,我們真正的已經應對自如了嗎?必須經常反思!!!
反思,并非閉門思過;反思,亦非年末之專利。只是在告別這一年、五年和十年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有必要更加冷靜和客觀地思索、檢視和透析。因為,如同一葉航行在市場經濟汪洋大海之中的小舟,企業需要正確駕馭自我,不斷調整自己的航向和航速,才能繞過激流險灘,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